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繁昌保卫战 上篇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7版:繁昌·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繁昌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蒋世宝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京、津等地相继沦陷,日军不断扩大侵略,又把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同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溯江而上,继续向南京和沿长江向西进攻。

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更加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繁昌是皖南抗日前线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既是皖南东部战场的前线,又为第三战区及新四军军部的屏障,更是沟通大江南北交通的一个要隘,素有“皖南门户”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华中派遣军为维护长江的交通运输,扫除“后方不宁”,巩固其占领区统治,进而控制皖南,打通浙赣,实行由点、线到面的战略占领和“以战养战”的政策,驻芜湖地区的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增设据点,采取以攻为守的作战方针,在伪军的配合下,多次、多路进犯繁昌县城及新四军第三支队防区,还两次发动对皖南地区的大规模“扫荡”,兵力最多之时曾一次性达到万余人,且以步兵、骑兵、炮兵、空军等多兵种协同作战。

到1938年12月,繁昌全县近一半的北部地区陷入敌手,国民党川军23集团军放弃铜(陵)繁(昌)地区,驻繁昌军后撤。12月15日,谭震林(时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主持工作)奉命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开赴抗日第一线,在铜陵、繁昌沿江地区布防。

1938年12月26日,日伪军趁新四军初入铜繁地区而立足未稳之时,向中分村发起第一次进攻。在谭震林领导和指挥下,在地方党组织配合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新四军部队迅速占领中分村附近的岭头等高地,奋勇抗击,打退进犯之敌,迫使日伪军退至青山嘴,而后又向三山败退。新四军趁势收复繁昌城。这是新四军第三支队驻守繁昌后的首次战斗,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初露锋芒,由此揭开新四军保卫繁昌一系列战斗的序幕。为便于指挥作战,1939年4月23日,三支队司令部移驻中分村。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日本侵略军始终把进攻的目标对准繁昌县城以及新四军第三支队指挥机关的驻地,妄图将立足未稳的新四军一举消灭或赶出繁昌,铲除游击区、控制沦陷区,以实现其由点、线到面的占领,进而向皖南腹地攻击推进。

新四军第三支队在铜繁抗日前线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力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和农民自卫武装的基础上,坚持正面防御作战。同时频繁派出多路小股机动部队,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深入敌后,四处出击,持续打击与袭扰日伪军据点及长江运输干线。两年间,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第一支队一团、第二支队三团的配合下,在铜繁边及繁昌发起大小战斗近200次,特别是取得繁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繁昌保卫战主要战斗有5次,其中发生在1939年11月间的第四次繁昌保卫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激烈,是皖南抗日战争史上最激烈的战斗。而这其中又以“塘口坝血战”和“峨山头搏斗”两场战斗最为惊心动魄。

第一次繁昌保卫战

1939年1月10日,驻峨桥、伏龙山的日军400多名步兵及骑兵20多名,以两路进攻繁昌城。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顽强抗击,将敌击退至马家坝附近。11日,日军又向繁昌城展开进攻,战约3小时,因敌众我寡,火炮等装备敌优我劣,新四军部队暂作撤退,繁昌城被敌占领。13日,第三支队以多个游击小组,进行不断袭扰2个多小时,并集结主力准备反攻。日军获悉后,不敢恋战,向峨桥、横山撤退,新四军收复繁昌城。此次战斗,毙伤日军20余人,新四军牺牲4人、伤5人。

第二次繁昌保卫战

1939年3月10日,新四军第三支队一部,在孙村附近顽强阻击前来“扫荡”的日军之时,驻峨桥之日军步骑、炮兵300余人,趁机绕道进犯并攻占繁昌城。新四军第三支队迅速集结主力,进行猛烈反攻,日军被迫撤退,新四军再次收复繁昌城。此次战斗,毙伤日军10余人,新四军牺牲5人、伤10人。

第三次繁昌保卫战

1939年5月17日,由安庆开来日军松木联队一部900余人,增援并分驻荻港、伏龙山、峨桥等地,在驻铜陵之日军的协同配合下,从繁昌、铜陵两个方向进行合击“扫荡”,企图驱逐或消灭铜繁地区的新四军武装力量。

在繁昌境内,新四军第三支队部署以一部在乌金岭、铁矿山、古竹岭一带展开游击战,不断展开袭扰战,牵制和吸引进犯之敌;另以一部埋伏在繁昌东北地带,警戒与牵制三山、峨桥、伏龙山方向之敌;部署三个营的主力隐蔽于孙村、繁昌之间,决心集中力量歼灭敌之一路。同时,又以五团一营进抵红花山一线,以加强力量,阻止乌金岭方向的进犯之敌。

5月20日,荻港的日军400余人,分两路攻击推进。其中一路300人经铁矿山(桃冲)进攻红花山乌金岭、马厂一线,另一路400余人由荻港直扑向孙村。日军一部进至铁矿山与乌金岭之间,与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六连发生战斗,激战约4个小时,新四军发起数次冲锋,终将敌击退至铁矿山、古竹岭一带。不久,日军又增兵再犯,新四军部队则避其锋芒,灵活转移,机动游击。同日拂晓,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五连突袭荻港东北的马鞍山之敌,战约半个小时,达成袭扰之目的后,迅速撤退。

5月21日午间12时,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四连进抵古竹岭附近,顽强抗击再度进犯之敌。战约1小时,因敌众我寡,新四军摆脱缠斗,实行机动转移。同时,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五连、六连在孙村以东之观音庵附近,顽强阻击400余名进攻之敌。日军在两架飞机的配合攻击下,与新四军发生激战,战约4小时,新四军予敌以大量杀伤消耗。其后,敌之大队援兵赶到,新四军迅速转移阵地,展开灵活的游击战。日军见久拖未决,战事不利,无奈之下,于下午2时向乌金岭、古竹岭一带撤退。

5月22日,新四军第三支队再分三路,主动发起攻击,连续袭击乌金岭、铁矿山、横山桥之敌,予敌以大量杀伤消耗后,迅速进行转移,继续坚持游击战。

同时,在铜陵方向,驻防当地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配合新四军第三支队统一指挥,部署新四军第三支队一营、二营及特务连作为突击主力,以三营九连封锁山口,以截击敌之退路。

5月20日晨,驻顺安日军700余人,向新四军据守的黄毛岭发动进攻,与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二营发生激战,战约1小时,新四军奋勇将敌击退。5月21日,侵占钟鸣的日军经赤沙滩,进抵九郎庙。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二营迅速赴敌之附近的方村一带,以阻击敌人。5月22日拂晓,日军由九郎庙出动,向新屋基攻击推进,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二营在附近的余沟,与日军遭遇并进行顽强阻击,战约1小时,因敌众我寡,新四军主动撤退,新屋基被敌占领。5月23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集结各路主力,发起对新屋基之日军的反攻。拂晓,日军见新四军攻势猛烈,被迫撤退。新四军展开分路追击,予敌以大量杀伤,日军向顺安、朱村一带撤逃。

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第一支队一团的有力配合下,从繁昌、铜陵两个方向进行顽强抗击,以机动钳制、侧后袭击、正面阻击等战法,经过四天激烈的战斗,终将日军的这次“扫荡”彻底粉碎。日军伤亡300余人,新四军伤亡100余人,缴获手榴弹、弹药及其他军用品若干。第三次繁昌保卫战又称“铜繁反扫荡战斗”。

第四次繁昌保卫战

(也称“繁昌战役”)

1939年深秋,日本侵略军在屡屡进攻长沙惨遭失败后,怕东线的中国守军直接策应而进行战役反攻,为维护长江交通运输线及巩固其占领区的统治,拟采取以攻为守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发制人,发动“扫荡皖南”,先夺繁昌。11月初,驻泾县云岭的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接情报:“日军第十五师团五十二联队的步骑兵1600余人,将由峨桥、三山、横山桥出发,分三路首先袭击繁昌,建立前进基地,继而会合3000人马向新四军军部云岭推进。”随后,叶挺、项英决定把歼灭这股进犯之敌的任务,交给第三支队完成。当时,第五团团长、参谋长已调离,即由谭震林和支队参谋长张正坤(1939年9月调任)、政治部主任胡荣直接指挥第五团的3个营和第六团第三营,共4个营兵力。

第一场战斗

1939年11月7日夜间,日军第十五师团高品五十二联队之川岛警备队步、骑兵五六百人,在伪军配合下,从峨桥、三山、横山桥出动,分三路向繁昌城进犯。

8日上午7时许,日军发起进攻。其中横山桥方向来敌,在马家坝附近与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一营接触,遭侧面打击后,随即转向松林口附近,与三山来敌会合,又继续扑向繁昌城。

上午9时左右,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全面迫近繁昌城,并对扼守峨山头的新四军第六团三营展开围攻。新四军以密集的短火力顽强抗击,经反复冲杀,将敌击退,牢牢控制着峨山头高地。

激战至11时,部署在马家坝至横山桥附近山地的新四军一营主力,从羊山快速迂回到县城北门;部署在白马山、麻园一带隐伏而作机动出击力量的三营,也迅速赶到县城西门。外围的两路新四军队伍相互配合,将日军紧紧包围在城内。日军数次组织突击,企图冲出包围圈,双方在城厢地带展开激战。

下午3时,新四军部队奋起发动总反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三营一部从峨山头阵地上直扑而下,攻入城内。同时,一营、二营也分别从城北、城西冲杀入城区。新四军战士一边冲杀,一边高呼“活捉鬼子” “缴枪不杀”口号,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一营一连三排在连长祝希林率领下,英勇地和日军展开肉搏,在大量杀伤敌人后,全排壮烈牺牲。战至下午5时,天落细雨,在新四军勇猛攻势面前,日军不支,纷纷向北门溃退。

天色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日军且战且退,新四军紧追不舍。至草山头附近,日军忽然施放毒气,新四军被迫停止追击。日军乘机从七里井、松林口逃回据点。

此战,毙伤日军50余人,新四军牺牲排长1人、战士13人,伤34人。这场激烈的战斗史称“峨山头搏斗”。

第二场战斗

此后一段时间里,新四军第三支队又源源不断得到情报,日军在此前进攻繁昌城遭受失败后,不甘罢休,数日间,从南京、芜湖、大通、湾沚抽调数百之敌,集结于荻港,总兵力约2000人以上,准备以步兵、炮兵、骑兵、空军等协同作战,再次进犯,形势十分严峻。

新四军第三支队部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谭震林和同志们分析后认为,日军是想抓住国民党部队这个薄弱环节,企图从新四军第三支队和国民党一四四师的防御接合部(孙村—塘口坝—赤沙)插进来,先夺赤沙,切断新四军与友军联系,再由南向北,将驻守在狮子山、钟鸣到黄浒一带的一四四师一口吞掉,从而在铜繁整个抗战链条上打开一个缺口,插上一颗钉子,孤立繁昌,直逼云岭,策应青阳方向进攻,威胁徽屯后方,为打通浙赣线创造条件。

大敌当前,新四军第三支队决定以民族安危、抗战大局为重,以皖南战局为重,暂且不去计较国民党顽固派以胡言乱语对新四军的攻击,在友军一四四师遭受严重威胁时,要主动出击,坚决阻击、歼灭进犯之敌。这是一次军事恶仗,也是一次政治仗。

根据新四军第三支队统一部署,五团三营迅速进至孙村附近,以钳制敌人;一营继续据守马家坝附近,侦察、警戒三山、横山方向之敌;支队部警卫排占领三梁山西侧棱线,向梅冲、孙村方向警戒;五团二营和六团三营面向孙村,待机出击。支队司令部从铁门闩前移至范冲。

1939年11月13日午夜,日军第一一六师团一三三联队之西川大队步骑兵五六百人,由荻港、铁矿山、三江口等地出动,进至孙村附近,向赤沙滩攻击前进。

14日拂晓,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三营在梅冲与敌发生接触,在其后尾随跟进。二营在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率领下,由白马山迅速运动到塘口坝附近,抢占东侧的乌龟山阵地,突然与敌遭遇,发生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新四军勇猛拼杀,成功控制整个乌龟山阵地,坚决阻击敌人南进。日军因此不能迂回进攻赤沙滩,便抢占塘口坝西北的金丛山、九龙石一带高地。尾随其后的三营迅速对日军指挥阵地九龙石发起攻击,双方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

谭震林率司令部人员从范冲进至战场东南的坝钉山,设立前线指挥所。他用望远镜密切观察乌龟山主阵地等多处战况,并告诫部队,乌龟山必是敌之主攻方向,后面会有更大、更残酷的战斗,务必坚守住阵地。他的位置就在敌之八二迫击炮的火力范围内,危机四伏。二营营长陈仁洪等见状,刚强行将他拉走,一发迫击炮弹就落在原来的位置爆炸了,极其惊险。

上午8时,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扼守塘口坝南侧的乌龟山,反复与日军进行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居高临下,以猛烈的轻重机枪火力,打退敌人的一次次集团式冲锋。并集中一波对日军马队的扫射,将疯狂冲锋的100余名骑兵,消灭了一半。

11时,日军200多人从三江口渡河增援而来,经炮火准备后,开始又一波进攻,又被新四军奋勇击退。下午2时,日军400多人又从荻港经黄浒向梅冲第二次增援而来,受到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三营及支队部警卫排的顽强阻击。

下午3时,日军的攻势已大不如前,战场形势稍有缓解,坚守乌龟山主阵地上的二营四连指战员,已有十三四个小时粒米未进,大量的茶饭在战火中难以送抵前方战壕。但是,有一个60多岁老奶奶带着两个十二三岁小姑娘,提着满篮子的饭团、鸡蛋,蹒跚着从乌龟山一侧山麓爬上来,硬是把饭团、鸡蛋一个个送到战士们手里,战士们被这位英雄的母亲深深感动,大口吞吃着,浑身增添了新的战斗力量。

战至黄昏,敌人的有生力量因大量消耗,已没有进攻能力,只以小股部队,在烟雾弹和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到阵地前来拖尸体和收集武器,并在塘口坝附近的田野里组织焚烧尸体。

晚7时,黄浒方向又开来一批日军,并不组织进攻,而是控制了附近几个小制高点。同时,汽艇在黄浒至塘口坝的小河里来回运送伤兵和武器。其后,趁着浓重夜色,敌人颓然撤回沿江据点。

此次战斗,以日军的惨败和新四军的胜利而结束。在此期间,日军先后三次增兵,投入总兵力达2200多人,死伤300多人,其中指挥官川岛中佐被击毙。新四军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负伤44人,牺牲22人。其中二营四连连长林昌扬、四连代理连长赵培枫(营特派员)、三营八连副连长吴宽德及二营四连二排排长、三个班长先后牺牲;二营营长陈仁洪的右臂负伤。这场激烈的战斗,史称“塘口坝血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