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市民徐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几套抗战时期火花藏品。徐迟是一位资深的火花收藏爱好者,收藏了近十万枚各类火花。看着80多年前的这些火花,听着徐迟的深度解读,那些曾经的抗战往事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泛黄的火花
讲述一段屈辱往事
徐迟首先拿出的是一套上海中国火柴厂出品的“鸿福”牌火花。据他介绍,该火柴厂1932年7月由沈其祥创办,厂址最初设于上海闸北平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对上海闸北、虹口、江湾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并出动大批飞机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轰炸,淞沪会战就此拉开序幕。上海中国火柴公司的厂房,在淞沪会战中被日军战机轰炸摧毁。1938年,上海中国火柴厂在曹家渡的长宁路另建厂房,恢复生产。
徐迟所收藏的这两枚“鸿福”牌火花,就是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生产的,它们忠实记录了那段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抗战史。这两枚火花的正反面都印有“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标语,这也是当时深入人心的口号,同时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的共识。而火花上留下的两处不同的厂址:“上海闸北平江桥”“上海长宁路”,则成为淞沪会战爆发前后,日军在上海进行无差别狂轰滥炸的铁证。
徐迟告诉记者,生产“鸿福”牌火柴的上海中国火柴厂,与芜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1956年,上海中国火柴厂内迁芜湖,与芜湖火柴厂组建公私合营芜湖火柴厂。
说到这家火柴厂的抗日题材火花,徐迟又拿出另外一套上海中国火柴厂出品的“斗笠”系列火花。这套火花的生产日期更早,它是当年“一·二八”淞沪抗战那段悲壮历史的直接见证者。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指在1932年1月28日开始的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战斗,又称“一·二八”事变。当时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其装备远远落后于当时日军的装备。部队中的士兵多为广东籍,斗笠和草鞋是士兵的标志性装束,就是这支装备简陋,武器落后,被日军轻蔑为“寒酸武装”的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两位将军的指挥下,不畏强敌,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上海中国火柴厂为了表达对第十九路军抗战壮举的敬佩之情,在第一时间推出“斗笠”系列火柴。徐迟拿出其中一枚,该火花的正上方标有“抗敌牌火柴”,中间是一个斗笠,“十九路军”四个醒目的楷体字围绕四周。
徐迟说,这几枚“斗笠”系列火花,都是前几年从上海一位收藏家手中购买的,尽管当时那位收藏家开价不菲,但想到这些火花都与抗战题材有关,并且生产厂家还与芜湖火柴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狠狠心买了下来,说到这里,徐迟笑着说:“这次壮举一下子花掉了我差不多一个月的退休金,但是,值!”
一份“注文受书”
成为日本经济侵华的铁证
日本当年的对华侵略,绝不仅限于军事一项,而是在文化、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皆对中国实施了极为残酷的入侵。在徐迟收藏的各种火花中,有一枚当年上海燐寸社出品的“注文受书”,就是芜湖沦陷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的铁证。徐迟告诉记者,所谓燐寸,是日语中“火柴”的意思。上海燐寸社是抗战期间一家日资背景的火柴生产供应商。当时,上海燐寸社在日军的庇护之下,主要出品一些供应日本人使用的火柴,以及定制一些日侨在上海、汉口、芜湖、镇江、九江等地开设的日本商店的广告赠品火柴。
徐迟收藏的这件“注文受书”,出品时间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5日。徐迟说,收藏到这件藏品后,对“注文受书”的属性并不清楚,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多次请教沪上藏家,才终于搞清楚了这件藏品的真实情况。“注文”在日语中主要是订购商品或下单的含义,“受书”则是回执、收据或接收证明的意思,“注文受书”可以理解为接受商品预定的订货合同备案。因火柴生产涉及的原料有火药成分,日军当时对火柴生产实行极为严格军管措施,订货和生产有统一机构进行登记备案,这份“注文受书”中对供货的品名、数量、金额等相关数据,都有详细记载,此举就是兼有军方备案监管作用。
在“注文受书”上,贴有二枚火花样票,火花上有“大和料亭”和“芜湖留春小花园”等标注。这是抗战时期,位于芜湖柳春园的日本人开设的大和料亭,在上海燐寸社定制的火柴商标。料亭是日本传统高端餐饮场所,以私密空间、匠人级料理技艺与专属服务为核心特征。
1937年12月10日,日军第十八师团通过轰炸后,进占了芜湖城区,芜湖沦陷。这份“注文受书”就是芜湖沦陷期间的产物,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日军侵华占领芜湖的罪行。
岁月匆匆,徐迟收藏的这些抗战题材火花,已然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光阴。他告诉记者,退休以后,经常带着这些火花,跟身边的人讲述当年日寇在芜湖,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或许这才是收藏这些火花的真正意义。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