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心理师教您如何走出“恶劣心境”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4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陈霞

不久之前,我碰到一名求助者小李。小李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这个本应活泼开朗的年纪,小李的脸上却挂着一种淡淡的愁苦。小李告诉我,由于种种原因以及现在社会巨大的压力,毕业后三年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情绪之下,他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朋友一起也可以强颜欢笑,但心情犹如一直处于连绵的阴雨天一样,忧愁而悲伤。他也曾到精神科就医过,但医生告诉他,他的病情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而是属于“恶劣心境”。

小李的情况并非此一例,而“恶劣心境”这个名词,对人们来说,远不如“抑郁症”那么熟悉。那么什么是“恶劣心境”呢?在精神类疾病中,恶劣心境是一种持续的、以心境低落为主的轻度抑郁状态,患者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感到心情郁闷、压抑、沮丧,或是兴趣下降、无热情、缺乏自信,对前途悲观失望。但因其症状不足以达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故并未引起临床工作者足够的注意。而此类患者,其并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和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工作、生活、学习等功能不受大的影响,故而周围人也并未发觉其明显异常,且患者常有自知力,知道自己心情不好,有时会主动求治。

据统计,当前社会恶劣心境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抑郁症的一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为DSM)第四版曾提到,恶劣心境的终生患病率约达到6%,而时点患病率为3%。以此计算,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意味着数千万人罹患此疾病。恶劣心境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女性一般高于男性,比例约为2:1。之所以有此差异,原因可能与男女的生理及心理差异相关,比如性激素的差异、社会上男女常受到的应激的不同、受到应激时应对行为模式的不同等有关。心境恶劣者,其忧郁症状甚至早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已有所表现,常一直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其间可以有短期缓解,但每年至少有大半的时间心情处于正常阈值之下;甚至部分患者在此基础上可能会叠加严重抑郁发作,即临床上常说的双重抑郁症。

一、恶劣心境会有哪些危害

恶劣心境的病程发展具有迁延性和高复发性,虽然其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为轻到中度,但从长久来说,其纵向发展结果却不容忽视。首先,大部分恶劣心境患者,其表现和抑郁气质相似,且持续时间长,容易被疏忽,有些患者和家属很难意识到这种情况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能会认为是患者性格如此,从而延误就诊。其次,恶劣心境者虽拥有较好的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但依然受到部分影响,效率下降。且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下,也会使患者自身如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受到影响,甚至损害躯体情况,引发疾病。而且恶劣心境的患者容易在低落心情的基础上出现严重发作,可达到抑郁症的程度。最后,恶劣心境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甚至可以比拟最严重的情感障碍所带来的自杀风险。有专业统计研究文章表明:与抑郁症患者相比,恶劣心境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更丰富的症状、更低的社会功能,由此引发的自杀念头和住院治疗的需求也更高。综合看来,恶劣心境并非“无关紧要”。

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识别恶劣心境

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中,对其诊断标准有如下描述:a.需要具备以下症状之中至少两条:食欲异常(食欲减退或暴增);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疲劳或精力不足;低自尊或过度自责;注意力下降或决策困难;绝望感或无助感。b.情绪持续≥2年(成人)或≥1年(儿童/青少年),其间症状未完全缓解且缓解期≤2个月。c.需排除重性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排除药物滥用、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情绪问题。如果符合上面的描述,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恶劣心境”。部分有自知力的患者可以自己判断是否符合,甚至主动自行求医。但也有部分患者不能认清自己的症状,这时候需要家人或外人的帮助,旁观者的角度有时更容易去发现问题。另外,目前许多心理测量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心境状态量表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受试者的情绪状态,为诊断识别提供参考信息。

三、诊断“恶劣心境”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应对:(1)自我调节:可以找亲近的人倾诉,可以通过运动、娱乐等方式及时宣泄情绪;也可以与好朋友、家人等倾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心理治疗:现有研究及医学证据表明,如认知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心理治疗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认知和行为等,对恶劣心境有显著的效果。(3)药物治疗:抗抑郁剂、抗焦虑药物等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帮助恢复。严重的恶劣心境患者,甚至有时伴随自杀风险,单纯的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往往很难快速起效,这时药物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强等优势,能较为快速地帮助患者摆脱困境。(4)物理治疗:目前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诞生许多的物理治疗方式,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治疗等,副作用小,对许多患者也有较好的效果。当然,针对具体情况,治疗的方案也需要更加的个体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