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
日期:08-27
李冬生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芜湖市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坚持“产业立市”战略,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已构建起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芜湖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近年来各高校深化“产业+科创”融合发展,推动产教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产业升级的“智囊团”与“动力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然而,芜湖高校在推进校地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深层结构性矛盾。比如部分专业设置滞后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升级需求,核心技术研发深度不够;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契合度不高,“最后一公里”受阻,科研资源与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仍需加强;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实训层面,实践教学质量与实效性有待提高;社会服务渠道相对单一,覆盖领域有限,且缺乏长效服务机制和有效激励政策,影响了服务的持续性和深入性。进一步提升芜湖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需要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创新举措、持续发力。
首先,要完善“动态适配”的产教融合生态。通过建立“产业需求清单—高校资源清单—合作项目清单”动态对接机制,精准加强产业对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需求预测平台”,定期发布并动态更新产业需求白皮书和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以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为核心,构建“一链一群”专业体系。建立“产业链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灵活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仅在实习实训、订单班等基础层面合作,更要向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创新等深度领域拓展。高校在夯实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基础上,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高校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
其次,要打造“精准供给”的人才培育体系。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认证”贯通培养体系,打造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与区域发展的紧密度、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订单班升级为“工学交替+项目制培养”的2.0模式,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拓展现场工程师培训项目,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参与产品生产或研发,突出实践教学,形成“知识学习+实践锻炼+基地就业”的实践教学新生态,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人才引进与激励,依托“紫云英人才计划”,构建“留芜人才生态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包。
再次,要激活“价值共创”的成果转化机制。试点“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助题”的科研攻关机制,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关注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导向的科研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展“揭榜挂帅”和成果转化类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实用性。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率、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度纳入各学校考核评价指标,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质量成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投入多元、开放协作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对标省级、国家级平台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平台层级,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依托市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深度开展横向课题服务合作。积极开展中试基地建设,持续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校与企业共建“技术改造中心”,服务芜湖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
要构建“双向赋能”的长效服务网络。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和方式,不仅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作用,还应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更广泛的社会服务。建设“芜湖高校服务地方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发布社会服务需求,建立“高校—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平台机构智库功能,构建“政产学研”定期交流机制。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项目,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包括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等。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形成校地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