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强
2025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提出“两个历史主动”,即“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历史累积,也明确了党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贯穿百年伟大实践,其中抗日战争是其光辉典范。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这段烽火征程,这段淬炼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历史主动精神,不仅重塑了现代中国政治格局,更为新时代复兴之路点燃了不灭的明灯。
一、战略预见:历史规律的洞见者
历史主动性的核心在于穿透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当国土沦丧的阴云笼罩中华大地,“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迷雾遮蔽人心。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作出历史性判断:“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一论断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武器,深刻揭示战争本质与社会形态的内在联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论断,穿透硝烟迷雾,揭示了战争本质,以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审视全局,预见性地将抗战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断言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这一科学论断非但未被战火淹没,反而在历史实践中熠熠生辉。
战略预见力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已明确提出“战争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的军事原则。而《论持久战》的理论光芒,更照亮了全民族的抗战之路,这恰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
二、政治决断:民族命运的掌舵者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抗战时期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共产党要将政治主动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既需要以历史经验作为参考,从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政治逻辑,坚守政治立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亦需要以自我革命修身律己,保持清醒头脑,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主动,避免政治隐患,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并以强大政治定力占据政治主动权。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政治决断的勇气决定着民族未来的兴衰。1931年9月20日,也就是日本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布宣言,揭露日本侵略“显明的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同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为满洲事变宣言》,号召全中国民众联合起来,进行反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对日宣战的政权实体。
西安事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艰难抉择。十年内战的血仇未消,党内“审蒋除奸”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毛泽东等领导人穿透历史困境,力主和平解决。周恩来亲赴西安斡旋,最终化危机为转机,促成国共二次合作。这一决断背后,是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清醒认知,彰显了以民族大义超越党派恩怨的政治胸襟。
三、群众路线:人民伟力的凝聚者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主导人民战争,将人民视为历史的创造主体,激发和依靠他们的主动力,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实现了化被动为主动的历史跃迁。“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这既从理论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基础,强调人民作为抗日战争和国家建设的根本伟力,又将中国众多的人口转化为坚持抗战的重要资源。“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是对人民主体力量的实践确认,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高度站位和人民战争的全球意义。
人民战争的伟力在中日战场上充分彰显。湖南3000万人口中参军者达210万,平均每15人就有1人参军;冀中地区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络,让日军陷入“如困兽,不可自拔”的困境。至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58%—62%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印证了刘少奇的论断:“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群众。”
四、自我革新:砥柱中流的淬炼者
一个政党的历史主动能力,根本上取决于其自我革新的勇气。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以延安整风为熔炉,锻造了领导民族解放的坚强核心。针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三股歪风,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确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整风采取“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策略,先成立毛泽东任组长的高级学习组教育300余名干部,再推广全党,最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团结,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思想条件。
1945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了“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毛泽东给出自我革命的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黄炎培认为“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因此牢牢把握自我革命主动权,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保持历史清醒,既是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的探索思考,也是党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实践。
美国历史学家石约翰评价道:“抗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最终成功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和“敌强我弱”的抗战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姿态,主动作为,其伟大实践贯穿党内、党群等多重维度,并形成综合优势,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八十年光阴流转,历史主动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论持久战》预见性思维到新时代应对百年变局的战略擘画,从延安整风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烽火中淬炼的历史主动实践,已成为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基因。以理论创新洞察时代大势,以人民立场夯实执政根基,以制度创新提升治理效能,以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这穿越时空的历史主动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中国号巨轮驶向复兴的壮阔航程。
作者单位:中共繁昌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