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丹丹 林慧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人民战争思想,并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体系。这一思想与战术的结合,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也成为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就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基本理念,强调革命战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事情”,而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其胜负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土地改革等政策动员农民参与革命战争,积累了依靠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深刻分析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战争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思想,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民族动员的理念。抗日战争是一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动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1937年7月,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明确指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战争的支持者,更是直接参与者。在敌后战场,广大农民不仅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粮食、兵员,还组成民兵、自卫队,直接参与游击战争。据统计,仅在华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民兵人数就达到200余万人,他们在破坏敌人交通线、袭扰敌人据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动员与组织建设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广泛的群众组织,如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通过这些组织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进行政治动员和军事训练。同时,通过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政策,改善人民生活,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抗日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自觉投身到抗战中。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使农民的负担减轻,积极参军参战,仅1938年就有10万农民加入八路军。
二、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的战略体系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一体系以人民战争为基础,体现了持久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核心思想。
(一)持久战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但其国小、人力物力有限,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退步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争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基于此,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持久战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等斗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据统计,从1938年到1943年,敌后战场共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
(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战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这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战略战术上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却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而且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又处于进步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具有以下特点:
主动性。游击队根据敌情和地形,自主选择作战时间和地点,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例如,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第115师根据日军骄横冒进的特点,在平型关设伏,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灵活性。采用袭击、伏击、破袭等多种战术,积小胜为大胜。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出动105个团,在华北地区对日军交通线和据点进行了大规模破袭,共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群众性。游击战争不仅依靠正规军,更依靠广大群众组成的民兵和自卫队。在敌后根据地,群众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作战形式,使日军处处受敌、寸步难行。例如,冀中根据地的地道战,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的地下网络,民兵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先后作战1000余次,歼灭日伪军1.1万余人。
三、人民战争思想与战略战术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略战术的胜利。这一思想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历史意义深远。
(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人民战争思想动员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逐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迎来了战略反攻的时机。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体系。这一体系强调战争的正义性、群众性和灵活性,丰富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
(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践行人民战争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发展了革命力量。至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这些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单位:中共南陵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