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雯雯 汪泰
长江芜湖段浩渺的江面上,每天航经的船舶多达2000余艘次,它们依靠航标指路日夜穿梭不息。其中,有这么一艘“航道11112”轮,24小时守护着110多座航标、长达47.5公里的航道安全。
8月18日一早7点多,记者登上“航道11112”轮。尽管江风席席带来凉意,但一走进机舱室,闷热感便扑面而来。狭窄的空间里没有空调,清晨的室温已达三十三摄氏度,轮机长郎海庆和轮机员方庆彪,正半蹲在一台小发电机旁,忙着更换润滑油。一人拿照明灯照亮发电机底部出油口,一人用小碗接废油,几分钟才能接满一碗,倒入废油桶后再继续。记者仅观察片刻就汗流不止,而他们维持这一姿势已近2小时。
“我们一早6点就开干了,今天只保养一台小发电机,工作量不大,温度也还好。”郎海庆擦了擦额头的汗说。原来,船舶每开500小时要进行一次全面设备维保,通常要4个人工作半天以上。平日里,他们每隔1小时就要对设备巡检一次,尤其当船在航行,设备全力运转时,机舱温度能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上午9点,机舱保养一结束,“航道11112”轮就拖着一座新型环保材质航标驶向芜湖长江三桥,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得益于前一天的充足准备,到达位置后,在吊机的帮助下,4名航标员通力协作,十分顺利地就将新航标投放江面。装航标灯、清洁航标等航标维护是航标员的日常工作,但在高温天里,这些工作堪称“烤”验。
“像日常作业要接触的甲板、钢制航标等,表面温度通常在六十多摄氏度以上,我们自身也穿着厚重的救生衣,体感特别热。”航标员陆品翰说,尤其是遇到航标字体不清晰,需要人十几分钟趴在钢制航标上重新印字时,那种烫感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如此,他们仍仔细印刷,因为航标是船舶安全航行的“指路牌”,容不得半点马虎。
船长史伟民告诉记者,“航道11112”轮共有12名成员,一半是外地人,实行分班制,负责从芜湖二桥到芜湖大桥以及裕溪口水道的航道安全畅通。每年6月至8月是他们最忙碌的时节,由于汛期水急,以及台风天气多,航标易遭碰撞失常,通宵达旦甚至暴雨天出航维护都是常态。“一接到指令,15分钟内开航,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确保航道畅通无阻,船舶安全行驶,是我们一线航道工的使命。”
记者走时,近正午的太阳炙热地烤着甲板,用温度枪测量已达六十五摄氏度,而“航道11112”轮正接到新的指令,向着远处的江面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