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三代接力从军 一脉军魂永续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A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南陵县祥生花园小区,住着一户特别的人家。推开范家的门,80岁的范国喜坐在书桌前,捧着《人民日报》看得格外入神;卧室里,军绿色的被子依旧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书桌旁的文件袋敞开着,里面装着家里三代从军的记录,一张张入伍通知书连同一张张军装照,都按时间顺序码得整整齐齐……从范国喜到范锦豹再到范君杰,祖孙三代用接力从军的选择,将“一家三代从军,薪火相传报国”的故事,写进了岁月的篇章。

1946年,范国喜出生在南陵县三里镇一个普通农家。土坯墙、茅草顶的屋子里,挤着兄弟姐妹8人,日子过得紧巴,常常是“红薯当主粮,补丁摞补丁”,可他心里对军营的向往却格外强烈。“那个时候就觉得,军队是最好的学校,能让人脱胎换骨。”回忆起当年参军的场景,范国喜眼睛里依旧闪着光。

1965年,他如愿穿上军装,成为上海横沙岛陆军部队的一名报务员。在部队的6年,他和来自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战友们同吃同住、并肩训练,结下了过命的交情。“报务员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信号错了都可能出大事。”范国喜笑着说,那段日子虽然苦,但现在想起来全是珍贵的回忆。

1971年,范国喜退伍回到家乡三里镇,投身地方武装工作。他把部队里的严谨作风带到了工作中,每天早早到岗,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我爸很少跟我们讲大道理,但他每天雷打不动地早起,处理工作时那股认真劲儿,我们都看在眼里。”范锦豹回忆道,正是父亲的这份言传身教,在他心里埋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

“我爸在部队待过,退伍后又做武装工作,我们小时候就觉得穿军装特别神气,心里早就盼着有一天能像他一样。”1993年12月,18岁的范锦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穿上空军蓝奔赴北京海淀区服役。在部队的4年里,他时刻以父亲为榜样,把“听党指挥、服从命令、吃苦耐劳、忠诚担当” 作为座右铭,凭借优异表现,他先后荣获优秀士兵、三等功和嘉奖,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的锤炼,让我完成了从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蜕变。”范锦豹坦言,入党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父亲常说的“责任”二字的分量。1997年退伍后,他并未停下脚步,1999年通过考试进入三里镇政府工作,至今已在基层岗位坚守25年。从三里镇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到如今的三里镇党建办公室主任、宣统组组长,他始终把“扎实做事、踏实做人”这八个字挂在嘴边、记在心里。

“退伍不褪色,这是父亲教我的。”范锦豹说,父亲在武装工作中展现的担当,让他明白军人精神不分战场与职场。无论是防汛救灾冲在一线,还是化解群众矛盾耐心细致,他总能拿出军人的韧劲,“为民服务,就是我现在的‘战场’。”2024年1月,范锦豹荣获南陵县“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我是革命的后代。”这是2002年出生的范君杰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爷爷的军旅故事和父亲的军人作风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将“从军”视为人生目标。2021年,他考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圆军旅梦打下基础;2024年3月,他如愿穿上军装,成为东部战区空军的一名现役军人,驻守福建。

范君杰有时候也会在电话里跟家里念叨训练的辛苦,电话那头,范锦豹总是耐心听着,末了总会叮嘱几句:“咱范家的兵,从来不怕吃苦。你在学校学的那些专业技能,到了部队正好派上用场,好好练、好好干,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军人’。”

从黄浦江畔到闽江之滨,范家三代跨越山海,选择却始终如一——保家卫国。他们用接力的方式,诠释着军人精神的传承。这份传承,藏在范国喜早起的身影里,藏在范锦豹“扎实做事、踏实做人”的准则里,藏在范君杰“不负使命”的誓言里,也让更多人读懂:最动人的家风,莫过于代代相传的赤诚。

阮拥新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