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踏上华北大地,从唐山到石家庄,采访本仿佛有了重量。孔家五代人与军号的故事,非墨染纸,乃血淬钢。这重量,是历史深处撕裂硝烟的号声,更是一个家族80多年如一日的精神攀登。
军号,是孔家五代人共通的生命密码。
10年前,信阳日报社为孔九龄老人寻根,我全程参与其中。他七十多载的执念,曾令我辗转难眠。那张他在花山寨长征文化公园身着红军装的照片,笑容舒展如归家赤子。他摩挲族谱上“庆同”二字时的欣喜,他额头抵住祖坟新土时的激动,无声诉说着一种比血缘更深沉的牵绊:人无根不立,国无魂不强。陵园黄土撒入祖坟的刹那,多年漂泊终抵精神原乡。
最震撼于精神在尘世扎根的伟力。当孔凤霞讲述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夜,孔九龄放下废墟中的二女儿,血手扒石2个小时先救邻居时,我仿佛看见1942年高粱地里吹响绝命号角的孔庆同——危难时心向他人,已刻入孔家基因。而今,重孙辈案头攻坚时耳畔的号音,公众号留言里陌生灵魂的激荡,皆证此魂已燎原。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展柜前,孔庆同的旧褡裢静卧如史书。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年轻讲解员眼中灼灼之光,与高晟博捧号时的清澈目光,在玻璃上奇妙叠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文物科负责人戚欣语如钟磬:千万家族念想相连,便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诚然!小家连国脉,微光映山河。孔家五代人的“长征”,实为中华民族精神韧性的微雕。从救亡图存的号角,到民族复兴的征程,同一种精神密码,在血脉里奔流不息。
号魂不灭,其响愈铮。
军号长鸣处,即是吾辈心之所向、行之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