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抗战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作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弘扬,而且还要从法治层面予以维护。只有如此,伟大抗战精神才能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伟大抗战精神的立法维护
立法要表达民族精神,反映并展示文化概貌。通过立法维护伟大抗战精神,既能使其不至于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湮灭,也能对人们的相关行为起到规范和警示的作用。伟大抗战精神的立法维护首先体现在重要法律的创制中。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曾一度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歪曲抗日战争的历史,贬损伟大抗战精神。通过立法来澄清是非,遏制错误思潮的泛滥势在必行。2018年4月《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该法高度肯定英雄烈士的历史功勋,将英雄烈士保护作为重要公共利益,建构起英雄烈士保护的全方位体系。2020年5月《民法典》颁布,该法总则编中的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通过对侵害行为设定民事责任的方式对英雄烈士的权益进行了有力保障。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烈士和他们的光辉事迹与精神,都在上述法律规定的保护范围内。
伟大抗战精神的立法维护还体现在重要法律的修改中。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第三十五条规定了“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罪”,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行为自此纳入了刑法的调整范围。违反该条规定,情节严重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对该类行为予以处罚的最为严厉的法律规定,对以前述方式损害包括伟大抗战精神在内的行为能够发挥极大的预防和威慑作用。2023年9月《治安管理处罚法》开始修订,修订草案第三十四条对“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言行规定了治安管理处罚。由于“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等表述主观性强,在立法上不易界定,在执法中很容易被滥用并伤及无辜,因此2025年6月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使用“民族精神”“民族感情”之类的表述,而是对相关的损害、伤害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列举和细化。《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这一修订,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立法维护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伟大抗战精神的执法司法维护
“徒法不足以自行”,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要进入立法,而且还需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得到维护。首先是要以严格执法来守护历史真相。伟大抗战精神的执法维护体现在对涉抗战历史的谣言和现实生活中一些越轨行为的依法惩治中。涉抗战历史的谣言多发生在网络空间,“方志敏事迹系虚构”“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存疑”和“抗战英雄事迹夸大”等等歪曲抗战史实,诋毁抗战精神的谣言曾借助网络渠道大肆传播。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过在抗战纪念场所、在生日聚会和婚庆活动中身着日式服装甚至日军军服拍照传播的行为,还有公司策划了扮演日军打广告在街头巡游的事件。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些虚拟空间编造传播的涉及抗战历史的网络谣言和现实生活中的不端行为依法严厉惩处,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守护了历史真相。通过执法维护伟大抗战精神,在实践中要坚持正当程序和比例原则的要求,防止发生随意逾越法律规定,损害公民权利的做法。
其次是要以公正司法来维护珍贵的民族记忆。伟大抗战精神是珍贵的民族记忆,在司法中需要谨慎对待。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案中,涉案作品通过援引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时期的报刊资料,对“狼牙山五壮士”事迹中的细节提出质疑,否定“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进而也否定“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节和伟大抗战精神。该案在审理时,《英雄烈士保护法》和《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都尚未制定颁布,但人民法院在当时的法律框架内,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案司法,不仅成功保护了抗日英雄的名誉、荣誉,而且通过详细的说理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维护了珍贵的民族记忆。法院在审理该案时指出,“狼牙山五壮士”及其事迹所凝聚的民族感情和历史记忆已经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人民法院应当让侵害先烈权益的不端者承担起必要的法律责任,应让他们的行为在社会中受到负面的评价并在法律上承受不利的后果。
再次是要以公益诉讼来维护观念性公共利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属于观念性的公共利益,对相关侵害行为,如果英雄烈士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检察机关应依法提起公益诉讼。从实践来看,此类公益诉讼以侵害抗日英烈的名誉荣誉为主,侮辱、诽谤类案件占比最高;也有部分案件涉及未经授权使用抗日英烈的姓名或肖像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还有一些案件涉及到传播虚假历史信息,损害英雄烈士的群体形象。通过检察公益诉讼,伟大抗战精神获得了有力维护。
三、伟大抗战精神的守法维护
“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伟大抗战精神最终还要通过全民守法来得到维护。守法维护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大众不违反相关法律中设定的义务,这种层面的守法直指人们外在的行为。当我们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行为都能与相关法律要求保持一致,通过守法维护伟大抗战精神的初阶目标就实现了。但这种对法律的服从,可能并不涉及守法者的内心信念。伟大抗战精神要通过守法得到维护,还要求社会大众内心具有家国情怀、爱国情操,具备对相关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同,即守法不能仅仅是出于对利害关系的计算或一种习惯性的服从,守法还需要守法者内心认为这种服从法律的行为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正确的行为。守法者将那些维护伟大抗战精神的相关法律作为认同的标准,以此来评价或批评他人偏离规则的行为。伟大抗战精神最终要通过这种高阶的守法来得到维护,因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刻在公民内心里的。要实现上述守法目标,一方面要普及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当和平年代社会大众在面对不公不义之事能够挺身而出,在危急关头能够捍卫社会公平正义,伟大抗战精神的守法维护就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