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叶英英
在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凭借其精准、微创的显著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冠状动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到肿瘤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滤器植入……DSA引导下的介入手术以其精准、微创的特点挽救了众多生命。然而,这项“救命技术”背后的辐射安全问题却鲜为人知。本文将为您揭开DSA介入诊疗中辐射防护的科学面纱,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安全。
一、DSA技术简介与辐射风险认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突破,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去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仅保留清晰的血管影像,为医生观察血管病变提供了精准依据,现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在DSA引导下,医生可以通过微小切口将导管送入血管,完成动脉瘤栓塞、血栓取出、支架置入、滤器植入、肿瘤介入治疗等复杂操作,避免了传统开胸、开颅手术的巨大创伤。
然而,DSA技术依赖于X射线的透视和摄影功能,医患双方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在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中。长期或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皮肤损伤、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生殖系统损害、白内障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暴露于辐射环境中,其面临的健康风险尤为显著。
二、DSA介入诊疗中的辐射防护策略
1.时间防护
时间防护是最直接有效的辐射防护手段。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性,暴露时间越长,接受的辐射剂量就越大。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充分准备,减少不必要的透视和曝光次数,通过提高手术效率来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辐射累积风险。
2.距离防护
基于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物理原理,即距离辐射源越远,人体接受到的辐射剂量越小。具体应用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尽量远离辐射源,例如,在DSA操作中,可以通过调整手术床和X射线机的位置,增加医务人员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
3.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包括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两大类。
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铅帽(防护头部)、铅围脖(防护甲状腺)、铅衣(防护躯干)、铅眼镜(防护晶状体)等,这些装备能够有效吸收和阻挡X射线,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辅助防护设施包括移动式铅屏风、床侧防护帘、悬挂式铅玻璃吊屏等辅助防护设施,可减少X射线的散射和泄漏。铅玻璃应尽量贴近患者身体放置,这样能更有效地阻挡从体表反射出的散射线。
对患者而言,辐射防护同样不容忽视。DSA室应配备患者专用防护用品,包括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等,成人及儿童型号都应具备。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应确保患者非检查部位(特别是性腺、乳腺等敏感区域)得到充分屏蔽。
4.手术室设置与布局
合理布局:DSA介入室应按照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包括检查室、控制室、设备室及辅助房间等。从手术需求出发,应严格区分为一般工作区、清洁区和无菌区,以减少交叉感染和辐射污染风险。
防护材料:DSA介入室的墙体和楼板应采用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材料,以有效阻挡X射线的穿透。同时,介入室应配备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保持室内环境洁净。
5.辐射剂量监测与评估
个人剂量监测:医护人员需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监测并记录受到的辐射剂量。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辐射剂量监测体系,对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健康档案:为每位参与DSA操作的医护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其健康状况、辐射暴露史及防护措施执行情况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6.标准化操作流程
规范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DSA操作规范,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辐射防护要求。
定期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其对辐射危害的认识与防护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辐射剂量的监测与评估等。
三、结语
随着技术进步和防护意识提高,DSA技术会更加安全可靠。患者不应因担心辐射而拒绝必要的DSA检查,延误诊治可能带来更严重后果,正确的做法是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检查必要性,科学认识辐射风险,采取合理防护措施,在享受现代医疗成果的同时,有效守护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