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琦
物业服务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既关乎街道和谐稳定的“大局”,也系着千家万户的“小事”。小区物业作为治理成效的“晴雨表”,其服务质量直接映照着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近年来,湾里街道以党建为“红色主轴”,把“一进小区门,全是物业事”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组织融合聚合力、机制创新提效能、精准服务暖民心,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画出最大同心圆,为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湾里方案”。
党建穿针 多元破圈
——解锁治理“梗阻”密码
“以前电梯发生严重故障,居民各有各的想法,修起来磨磨蹭蹭;现在打个电话,社区、物业、业主代表很快坐在一起商量,几天就能解决。”澳然天成小区居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红色物业”带来的变化。
澳然天成小区已经交付使用15年,小区内共有62部电梯。因使用年限过长,电梯故障频发,有时一个单元两部电梯同时出故障,极大影响居民日常出行,成为居民投诉较多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湾里街道给出的答案是“党建引领+多元协同”:银湖社区党组织牵头,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纵向到底”跟进,业主委、物业企业“横向到边”参与,通过“多方议事会”公开电梯现状、征集维修意见、组织居民投票,让原本需要1个月的维修流程缩短至7天内,投诉量同比下降70%。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湾里街道构建的“红色治理体系”。街道以小区党支部建设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实现10个小区党支部“应建尽建”全覆盖。同时,推动社区两委、物业企业党组织、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8名社区干部兼任业委会职务,把“三张皮”拧成“一股绳”。此外,街道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夯实治理基础——今年已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小区改造、雨污分流工程,下半年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用硬件升级为治理提质托底。
打破“治理壁垒”的同时,街道招募辖区企业、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红色合伙人”,将分散的资源整合成“治理共同体”——这种“党组织嵌入治理链条、多元力量融入服务网络、资金投入保障基础”的模式,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
如今,在湾里街道,“党建红”已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从小区非机动车停车位规划到垃圾分类推进,从墙体漏水维修到公共空间改造,党组织始终站在一线牵头协调,原本“各说各话”的各方力量,如今形成了“有事一起议、难事一起办”的治理合力。
议事在畔 速办闭环
——筑牢安居“前哨”防线
8月10日下午,合南社区“合邻有约”议事会准时在二航小区草坪开讲。遮阳篷下,几张板凳围出“议事圈”,社区党员干部、物业专员、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3号楼单元楼道堆了不少杂物,既挡路又有消防隐患。”业主李先生刚说完,社区工作人员就拿出笔记本记录,当场联系街道市容部门约定清理时间——3天后,楼道恢复了整洁。
像这样的“板凳议事”,在湾里街道已成为常态。从“红色议事厅”到“长廊夜话”,从“楼门对话”到“露营新语”,从“物业在身边”到“书记在身边”,街道将议事平台搬到居民“家门口”,让群众“呼声有回应、意见有处提”。2025年上半年,通过这类平台收集居民诉求188条,现场解决率达65%,剩余诉求全部纳入“清单管理”跟踪办结。
针对物业纠纷这一治理“热点”,街道创新“三线闭环”机制:“接诉即办”抓响应,接到投诉后30分钟内核实清楚情况;“未诉先办”抓预防,通过网格走访排查潜在问题,提前介入化解;“办后回访”抓成效,建立“解决—反馈—改进”循环。同时,各社区建立调解室、好人工作室,2025年上半年已成功调解矛盾43起,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14%,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街道”。
“书记在家门口”“您来说我来办”等特色做法,正是这套机制的生动注脚。通过将党组织的“服务窗口”设在群众身边,把协商议事的“话筒”递给居民,湾里街道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感知”,从“末端处置”转向“源头预防”,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鲜活实践。
全龄共暖 服务“上门”
——铺展幸福生活长卷
“老人有志愿者上门照护,孩子有暑期课堂,我们年轻人有健身场地,住在这里心里特踏实。”华强社区居民周女士的感受,是湾里街道“全龄友好”治理的缩影。
街道始终把“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服务”作为准则:通过楼栋长收集、网格长分办、议事会协商,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对接机制。围绕“健康守护”“成长守护”两大维度,街道从适老化改造到儿童活动空间建设,从健康义诊到紧急救护培训,全方位覆盖不同年龄段需求。
数据见证服务温度:2025年上半年,街道打造邻里议事厅、居民文娱室等15个“家门口的服务站”,开展“业主请上座”和“项目经理接待日”活动120场次,开展医疗义诊、家电维修等便民活动154场次,办理民生事项240余件;组建“党员巡逻队”“银龄红管家”等28支服务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公共设施维护等志愿服务150余场次;“物业服务月”活动联动社区、物业等多方力量,提供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剪窗花、乐器演奏等文化活动,吸引近万人参与,覆盖群众3万余人。
从“一老一小”延伸至全龄群体,由“基础服务”拓展到“精神需求”,湾里街道把物业服务从“管理物业”延伸至“服务人”,让每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种“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的模式,让“宜居”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景。
从电梯维修的“民生小事”到全龄友好的“幸福图景”之外,湾里街道的实践更印证了一个道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党建”。一直以来,湾里街道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化“党建+物业”融合模式,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治理,力争让每个小区都成为幸福生活的温暖港湾。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