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青春的抉择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A02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唐思思 张璐璐 罗泽辉

湖南嘉禾,一份泛黄的请战书在历史尘埃中静静躺着,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

那是1938年7月29日,李春明、张嬿娟、赵凤姣等11位女子的朱红指印,如血梅般绽放在“愿投军从戎”的誓言上。

87年后,2025年7月,当嘉禾县档案馆工作人员轻轻展开这份请战书,纸页间仍能听见11名嘉禾女子穿越时空的铿锵之声:“金戈铁马,愿增巾帼之光;白水黑山,渴饮倭奴之血。”

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全民抗战浪潮席卷全国之际,嘉禾县11位年龄在18岁至21岁的女性,有的已订婚,有的刚结婚,却毅然舍弃小家。

她们在请战书中痛陈:“安处后方,未能尽国民一分子之责,实愧对数百万健儿浴血壕堑”,字字句句彰显着“岂为金粉翠翘所误”的觉醒意识。

这份请战书的诞生,离不开多重历史因素的催化。

嘉禾县委党史研究室王亚雄指出,嘉禾县1924年就成立了郴州市最早的特别党支部,革命思想深入人心;1927年成立的妇女联合会长期组织妇女争取权益,为女性思想解放奠定基础。加之当时的湖南女子教育在全国领先发展,这些都为女性觉醒提供了土壤。

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11位女子说服家人的过程尤为艰难。

“我的母亲那时候19岁,她不仅组织姐妹们熬夜赶制布鞋、衣服支援前线,还亲自挑担夜行送物资,为防牵连家人特意改名隐藏身份。”赵凤姣(后改名赵素娟)的儿子罗幼生回忆母亲同他讲过的故事。

穿越时空,仿佛看到煤油灯映照着赵凤姣年轻的面庞。年轻的姑娘们围坐在一起,纳鞋底的麻线在布满老茧的指间穿梭,针脚里藏着“誓扫倭寇”的决心。

嘉禾县委党校教授曾武分析,这些女性大多家境殷实,却甘愿“舍弃小家投身抗战”,她们在请战书中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提出“共赴国难,贡献力量以实现国家复兴、民族独立”,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

这份从申请到批复都得以完整保存的原始文书链,在湘南地区实属罕见。

1949年嘉禾和平解放后,县政府档案室完整接管民国档案,使这份珍贵文献得以留存。档案中不仅有11名女子的基本情况,更记录着她们“待命之至”的焦灼与决心。

“如今,这份请战书已成为研究基层抗战动员机制的重要实证。档案所承载的‘不逊男儿的血性与担当’,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嘉禾县档案馆李华介绍。

而这种精神在赵家已成家风。罗幼生的叔叔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大哥与侄辈相继从军。

正如罗幼生所说:“母亲教育我们要报效祖国,尊重前辈打出来的江山,这种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

11位嘉禾女子用青春书写的报国壮歌,不仅是湖湘文化“吃得苦、霸得蛮”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诗中值得铭记的巾帼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