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庄建平 黄雯靓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闽南侨批收藏与研究专家黄清海,携手闽粤多位侨批收藏者筹划出版《烽火侨批:华侨抗战印记》一书。
近日,记者从他们提供的大量侨批中发现,有几十封烽火侨批直接揭露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它们是饱含血泪的侨批,亦是声讨侵略者的不朽字据。这些凝聚着民族血性与赤子忠诚的纸页,彰显了中华儿女面对深重苦难时,那份血脉相连、共御外侮的深沉伟力与决绝信念。
“我辈图存莫苟安”
在一封1932年10月5日菲律宾吴修篇寄给晋江吴身铙批信的信笺上,印有“东北奉天小西门寇兵检查中国行人之状”图案和油诗文字:“扶桑三岛等弹丸,地狭人稠立足难,为达争存行剥夺,伺机猎食择肥胖”“中华不幸当卫要,我辈图存莫苟安,自决同心营国产,无形可致野鹰残”。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该笺的使用和流通,发挥了警示、宣传抗日的积极作用。
信笺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由菲律宾华侨李兆樑的公司印制的。侵占东北三省后,残暴的日军对我3000多万东北同胞烧杀抢掠,犯下了惨无人道的罪行。在奉天(今沈阳)小西门通行的国人必须经过日寇的无理检查。海外华人华侨闻讯后义愤填膺,纷纷向国内捐钱捐物,表达誓与日寇抗争到底的决心。这封批信的信笺正是抗日烽火的浓缩表现,它强调中国人民必须奋起抗争,保卫家园;必须团结一心,通过自身发展,抵御外敌。
“登岸捉十六七岁女子40多人,又抓壮丁100多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全民族抗战打响。当年10月,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军悍然对闽南沿海地区施行轰炸、掠夺、奸淫、烧杀等野蛮行径。1937年10月,晋江东石郭岺乡的郭章纯寄给马来亚太平埠的儿子郭燕趁的回批,记载了日军在晋江、南安、金门等地进行轰炸并掳掠女子及壮丁的史实。回批中写道:“现际咱厝十分扰乱,汝父代替工开炮台及战河[壕],三日登[顶]二日,极于蜗苦矣。金门被日军所占了,登岸捉十六七岁女子40外[多]人,又于[抓]壮丁100外[多]人,带上战船,未知如何情俗也。安海车头[站]被掷炸弹,水头街尾、衙口街被掷伤30外[多]人,此地头安宿未知可能久长乎……”(注:该侨批多用闽南方言叙事,“[ ]”内为其所表达之意。)
1937年11月,晋江东石蔡长呌在寄给女婿郭燕趁的回批中也称:“惟前日敌机来炸五里桥,以致住民纷纷逃出外乡,以后不知欲变如何?尚难逆料。”
这两封回批系一条信息链,讲述了闽南遭受日军袭击的苦难,以及民众被迫逃难等情况。1937年10月至11月,日军以金门为据点,接二连三对福建沿海进行骚扰,在闽南沿海投掷炸弹,炸死、炸伤了30多人,炸毁车站、桥梁等交通设施。回批上的字句,是故乡土地被撕裂、亲人蒙难的悲鸣。
“侨批时光机”传播家国故事
泉州晚报讯(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日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实践队开展以“烽火里的侨批:闽南华侨的抗战记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成员在徐淑延、李秋云等7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聆听专题讲座、探访主题场馆、寻访闽南华侨英烈后人、宣讲侨批里的抗战故事,追寻闽南华侨的抗战足迹。徐淑延老师感慨道:“一封封侨批承载着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记载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践队成员拍摄制作侨批主题宣传视频近20个,并在视频号“侨批时光机”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讲好闽南侨批故事,为传播闽南侨批文化、弘扬爱国精神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