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平
暑期是青少年溺水事故的高发期,而其中超过一半的溺水事故发生在农村地区。这一现象凸显了家庭结构变化下家庭监护能力的下降与隔代照护的困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监护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年迈的祖辈身上。然而,老年人体力和精力下降,安全急救知识掌握不够,加之农村水体环境复杂,池塘、河流等自然水域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安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进一步增加了溺水事故的风险。
家庭作为预防青少年溺水的第一道防线,在其监护能力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时,就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构建多元化的监护体系。有条件的村可以设立“儿童之家”或“暑期托管点”等,开设球类棋类培训、手工制作等暑期公益课堂,既能填补监护空缺,也能提升儿童综合素质。此外,可以推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下沉,鼓励高校学生、退休教师、退休党员干部、心理咨询师等群体,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