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丽
肌少症又称为肌肉衰减综合征,是指因增龄而导致的骨骼肌含量减少,同时存在骨骼肌力量和躯体功能的下降。肌少症是导致躯体衰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及一系列并发症,也会影响患者其他慢性病的效果,延长康复时间。
一、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肌少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60—70岁人群患病率为5%—13%,8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11%—50%。我国肌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5.7%—23.9%。不同地区、性别老年人患病率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医院、养老院老年人>社区人群;农村>城镇,且所有人群都是随增龄患病率显著增加。
二、肌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元,涉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肌肉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失衡是核心环节。机体内的增龄性改变导致的激素变化,如生长激素、睾酮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下降,也参与了增龄性肌萎缩的发生。慢性低度炎症状态是另一重要机制,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可促进肌肉蛋白降解。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则是自由基引起衰老的分子基础,导致氧化应激累积进而损伤肌细胞。随着衰老生活方式的变化,生理系统机能会适应性下降,体力活动水平降低,进一步影响骨骼肌衰老。此外,神经肌肉接头退变、运动单位减少和α运动神经元丢失造成肌肉失神经支配,进一步加剧肌肉萎缩和力量下降。
三、肌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肌少症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往往隐匿而渐进,包括:渐进性乏力、容易疲劳,行走速度减慢(步速<0.8米/秒),从椅子上站起困难(需借助手臂支撑)反复跌倒(一年内跌倒≥2次);体重不明原因下降(非刻意减重情况下一年内下降≥5%)。患者可表现为容易跌倒、骨折、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甚至因活动障碍致长期卧床引发褥疮、肺炎、骨折、死亡等并发症。
(二)诊断标准
根据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共识,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1.肌肉质量减少: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定男性<7.0kg/m^2,女性<5.4kg/m^2;
2.肌肉力量下降:握力男性<28kg,女性<18kg;
3.躯体功能减退:6米步行速度<1.0m/s或5次起坐时间≥12秒。
(三)筛查工具
简易筛查方法包括:SARC-F问卷:包含5个问题(力量、辅助行走、起立、爬楼梯、跌倒),总分≥4分提示风险;小腿围测量:男性<34cm,女性<33cm提示可能肌肉减少;指环测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环绕非优势腿小腿最粗处,如能轻松环绕则提示肌肉减少;测步速:找一个平直的区域,让老人以正常的走路速度走完6m直线距离,用时≥6s可以判断为肌少症(步速<1m/s)。
四、肌少症的危害
肌少症可导致活动能力下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洗澡、购物)逐渐丧失;可加剧代谢紊乱,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增加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风险;可造成心肺功能减退,呼吸肌无力,增加肺炎风险,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易引起患者运动功能失调,并导致跌倒、骨折风险增加,甚至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或需要长期照料,增加死亡风险。
五、肌少症的防治策略
(一)营养处方
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摄入:肌肉生长需要依赖蛋白质,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1.0—1.2g/kg体重,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鸡蛋、鱼肉)应占50%以上,建议每餐摄入25—30g蛋白质,均匀分配至三餐。补充时需根据个体体重,肾功能状况来调整剂量。定期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血清25(OH)D水平应维持在30—50ng/ml,建议每日晒太阳,或增加户外活动,日照不足者可补充维生素D3 800—1000IU/日,与钙剂联合补充效果更佳。其他营养素,如ω-3脂肪酸:每日1—2g可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剂:维生素C、E及硒等有助于减少氧化应激;肌酸:3—5g/日可能增强运动效果。
(二)运动处方
运动是增强肌量和肌力的有效方法,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8—10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每组8—12次;重点训练大肌群(腿、背、胸),强度控制在60%—80%1RM(一次最大重复重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可采取间歇训练方式(如快慢交替);平衡训练:单腿站立、脚跟脚尖行走等,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效果显著。
(三)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目前正在积极探索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NAD类似物、抗衰老药物等的药物治疗潜力。
六、结语
肌少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其防治需要个人、家庭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通过早期筛查、营养干预、合理运动以及综合管理,我们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逆转肌肉流失的过程,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对抗肌少症,从现在开始行动永远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