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乐燕
同为长江下游城市,芜湖和上海有哪些“不解之缘”?芜湖为何被称为“小上海”?上海如何影响芜湖近代商业的?
8月2日,一场围绕“小上海”和“大上海”近代关系的讲座在光明书店举行——由市文联主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芜湖日报编辑部承办的“艺润芜湖”文艺志愿服务进书房活动中,安师大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导师沈世培,为大家梳理芜湖和上海的历史脉络,带领大家“读懂”近代芜湖与上海的经济关系。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芜湖叫‘小上海’?”讲座一开始,沈世培就勾起了大家的兴趣,并开门见山直指本场讲座的主题——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与上海经济联系紧密,各种新思潮、新观念、新时尚都是通过上海传到芜湖来的,芜湖因此也繁荣起来,有了“小上海”之称。
上海又是如何影响芜湖的呢?长达2小时的讲座中,沈世培娓娓道来,为大家讲述其中的历史和渊源。
芜湖与上海两地之间,从1876年芜湖开埠之后,才逐渐密切起来。“在近代开埠前,上海处于边缘地区,只是东海之滨一个传统商业市镇,默默无闻;而芜湖因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势、水运交通优势,明代开始就已经成长为皖江地区中心城市……”但是这种优势,随着国内贸易与外洋贸易二元结构,改变了贸易路径和去向而发生了逆转: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面向东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上海”;而芜湖,由于距离出海口相对较远,与外洋贸易远远没有上海方便。“外洋贸易,从此也带动了芜湖与上海的紧密联系。”沈世培说。
如何带动的呢?沈教授从商业、工业和金融三个方面,一点点为大家“抽丝剥茧”。
——商业上,他介绍道,近代芜湖和上海主要是转口贸易,芜湖为“小转口市场”, 上海为“大转口市场”。“特别是1876年芜湖开埠后,商品贸易迅速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外进口商品是通过上海运进的。芜湖,成为了沟通上海与皖江南北货物交流的主要中介港和上海港国内埠际贸易大宗流通商品的主要供给地之一。”讲座中,沈世培和现场的老芜湖人们一起回忆着小时候的一些洋货,洋火、洋烛、洋皂、洋油等等,指出历史事实,“当时芜湖进口洋货,大半皆由上海过载而来。潮水般的洋货经芜湖,涌入皖江地区等腹地城乡各地,让芜湖成为安徽的商业中心。”
——工业上,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聚集地,在芜湖近代工业产生、发展和转换过程中,上海的示范、辐射作用十分明显。沈教授以益新面粉公司、明远电灯厂、裕中纱厂等大家熟悉的芜湖本土老厂举例,有的厂的机器是经上海转运到芜湖的,有的技术工人是从上海高薪聘请的,有的原料从上海进口……“此外,安徽近代工矿业的产品,除供应本省外,主要输返上海及江苏、浙江等省,或经上海输往国外。”
——金融上,芜湖与上海间的联系则更加密切。“金融行情,涨落松紧,因循米市,依视上海。”沈世培用芜湖当时的一句民间口头禅切入主题,再从申汇市场的繁荣、芜湖米市资金的流动、上海在全国金融市场的制导权、两地现金调拨频繁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两地当时的金融关系。“近代长江沿岸城市金融网络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第二层级为汉口和重庆;而我们芜湖,只在第三层级。”
整场讲座干货满满,让大家了解到在开埠之后,芜湖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我对今天这个选题非常感兴趣,听完后收获很大。”讲座中,郑红一直在奋笔疾书记录着。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芜湖造船厂的退休老职工,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研究。“芜湖造船厂和上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熟悉船厂历史就会知道,当时工厂里有很多人才都是从上海支援过来的。”沈教授的讲座给了他很多启发。在现场受益匪浅的,还有历史文化爱好者韩水柱,他常年在芜湖和上海两地生活,对于两地的历史文化和关系自然很感兴趣。“此次活动,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两座城市不同的近代发展史以及相互的关系。”韩水柱说。
近年来,我市一直树牢“长三角一体化意识”,把深度融入长三角作为芜湖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瞭望未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梳理历史中“小上海”芜湖与“大上海”的经济关系,有助于芜湖在未来加强与上海合作,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本文摄影:姚和平 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