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论新四军军部在土塘时期的主要工作、重要贡献及重大影响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A08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芜湖市史志专家库专家成员 潘振华

一、当时南陵县土塘村概况

南陵县土塘村,现隶属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地处三里镇南端,距三里集镇7公里余,南依泾县云岭,距云岭罗里村约12公里;北与三里镇山泉村毗连,东临泾县小岭村,西接南陵古城村。1938年年初时,土塘村有居民70余户、300余人。当时,居民房屋多为徽派砖瓦房,房屋内开天井,少许有四合院落;此外,还有少量土墙、草房。

二、新四军军部移驻土塘成因及军部、军直进驻状况

(一)军部移驻土塘成因

1938年3月18日,项英关于蒋介石命令我部开经南陵去茅山是否可行致电毛泽东等,建议:如去茅山,应由广德、宣城或广德与安吉之间插出,不应出南陵。3月21日,毛泽东同意新四军开经南陵一带致电项英,指出:“未知南陵一带地势如何,如系山地,开经南陵一带亦未为不可。因敌犯长江上游时,南陵一带据于敌之侧后,正好活动。”4月24日,毛泽东再电项英,同意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4月29日,项英关于新四军的战术原则及先遣队已出发致毛泽东等电:“目前先遣队已出发,各支队不日陆续跟进,军部准备移南陵。”1938年5月5日,新四军军部离开歙县岩寺。5月7日,进驻太平县麻村。5月26日,军部移驻南陵县土塘村。8月2日,移至云岭。

(二)军部、军直进驻土塘状况

军部驻土塘期间,叶挺住在徐恩禄家,项英住在徐恩科家,袁国平住在徐光文家;司令部参谋处、秘书处、军需处、军医处、兵站处、军法处分驻土塘及附近各处;军部特务营驻徐氏大祠堂(现玉塘小学旧址)。其间,军政治部、民运工作部驻上经村经氏祠堂(又名公堂屋),军政治部副主任、民运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住在刘店乡上经村经立金家(现为南陵县烟墩镇古城村上经自然村);军部教导营驻若坑(现为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若坑自然村,曾名左坑);6月,军部战地服务团正式划归军政治部领导,团部先后驻土塘、若坑。

三、新四军军部在土塘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确定战略方针,挺进敌后作战

5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新四军行动方针的指示;6月2日,毛泽东关于新四军应放手向敌后发展致项英电;6月4日,项英关于第一支队已开进敌区及与顾祝同会谈情况致毛泽东等电。这一系列电文,构成了有关新四军作战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军部在土塘期间:新四军在敌后开展对敌游击战17次,毙敌215人,伤敌8人,俘敌3人;发起对伪军的战斗10次,歼灭伪军203人,俘伪军159人;剿灭2支盘踞南北、称霸一方的土匪武装,灭匪310人,俘匪344人。共破坏铁路5段,公路2段,桥梁13座;共击毁日军火车2列,汽车10辆;共缴获军马7匹,迫击炮2门,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34挺,长短枪878支;共解救被押群众330余人,我方伤亡43人。这些战斗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为新四军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召开全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

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布置新形势下政治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新四军政治部于1938年6月17日至19日在南陵县土塘村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军直、各支队团以上政工干部及军政治部机关干部数十人参加会议,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主持会议并作报告。

1938年8月,新四军政治部颁发《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总结》训令,作为全军目前政治工作建设及战时政治工作执行之准绳。

(三)召开全军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

为了加强司令部建设和参谋工作建设,新四军司令部于1938年6月22日至23日在土塘召开了第一次全军参谋工作会议,各支队、团参谋长和军部参谋工作人员约20人参加会议。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先后主持会议。到会人员学习了刘伯承翻译的《苏军司令部野战勤务条例》。22日,项英作《指挥机关与参谋工作》的讲话。23日,张云逸作了《参谋工作建设》的报告。新四军司令部第一次全军参谋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四军的参谋工作由初创时期进入正规建设时期,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成立新四军委员会并召开首次会议

1938年6月7日,王明、周恩来、博古、叶剑英致电毛泽东、张闻天:“叶挺来汉,经费增加,情绪甚好。要求在新四军组织一个委员会,以便共同商议处理一切军政问题。”毛泽东、张闻天9日复电陈绍禹、周恩来等并告项英: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项英为主任,叶挺为副主任。6月9日,新四军委员会在土塘成立,项英为主任,叶挺为副主任,陈毅、张云逸、周子昆、袁国平为委员。7月24日,召开新四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新四军委员会的成立和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叶挺在新四军中的军政领导地位。

(五)创立江南首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

为开展政权建设,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更好地打击日伪,进一步恢复社会秩序和安抚地方百姓,1938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委员会委员、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苏南镇江县宝埝镇(今属镇江市丹徒区)主持召开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成立镇句丹金四县抗敌总会。四县抗敌总会的成立,标志着新四军在江南地区诞生了第一个统战性质的民主政权,这为进一步扩大抗日阵容和创建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新四军刚到南陵三里一带驻扎和活动时,国民党政府南陵县三里区区长易克健不仅对抗日救亡工作不积极、不支持,而且对新四军进驻三里存有戒心。为了消除误会,增进团结,共同对敌,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三次到三里店做易克健的统战工作。由于邓子恢晓之以理,喻之以义,待之以诚的耐心工作,使易克健转变了顽固态度。几天后,三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和农民抗敌协会组织就正式成立,丁继春(国民党三里区党部书记)和易克健分别兼任三里区动委会和农抗会主任。

1938年6月,为了和国民党一四四师建立统战关系,军部派出了30人的文艺宣传队到南陵城关,与该师进行联欢。此后不久,新四军政治部和一四四师政治部又在南陵马家镇共同召开了群众大会。会上,双方负责人都分别讲了话,宣传了国难当头,共同对敌的重要性。抗日初期,新四军和第五十军、第一四四师曾一度建立良好的合作抗日关系。

(七)组织民运工作者集训

军部在土塘期间,新四军健全了一整套民运工作机制,军政治部设有民运工作部。1938年7月中旬,为培训民运工作干部,军政治部、民运工作部第一次在若坑组织民运工作者大集训(又称首期培训班);邓子恢编写《民运工作大纲》教材,起草抗日团体章程,还亲自到训练班作报告。8月上旬,集训结束后,邓子恢宣布军部决定:由军民运部和战地服务团民运科,共同组建泾县山区和南陵南山区两个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任务是宣传、组织群众,成立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组织,实行减租减息,开展抗日斗争。此后,工作开展最活跃、影响较大的是南陵的三里店和泾县的章家渡、汀潭民运队。

(八)制定并发布《敌军政治工作纲要》

新四军驻土塘期间,已俘敌3人,俘伪军159人。为加强对日伪军宣传教育,瓦解敌军斗志,新四军政治部于1938年7月26日发布了《敌军政治工作纲要》。该《纲要》的及时发布与施行,为新四军及各支队开展敌军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九)颁布《减租减息条例》

1938年7月底,新四军军部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要求在新四军驻地广大乡村实行二五减租,规定借贷的年利息为一分到一分半,稻谷年利息减为一斗五到二斗。该《条例》在新四军驻地和抗日根据地试行或实施后,从经济利益上调动基本群众拥护共产党、新四军和投入抗战的积极性,把驻地和战区的各界群众组织到各种抗日团体中,从支援、配合新四军作战,到组织地方武装,参军参战,使新四军的游击战争成为人民战争。

四、新四军军部在土塘的重要贡献

(一)打乱日军部署,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

1938年6月以前,即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前,日军感到其后方很安全,驻兵很少,从常州、镇江、南京、当涂到芜湖,经常只驻两个多联队,将其大部分兵力用于进攻徐州、合肥。新四军进入江南、皖中后,积极打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迫使敌人增兵防守,到1938年底,江南的敌人已增加到两个半到三个师团,其中以芜湖为中心有一个师团,以南京为中心有一个师团,以镇江为中心有一个旅团,另外还从华北、东北调来5000多名伪军协助防守。由此可见,新四军迅速挺进敌后的行动,打乱了日军当时集中全力进攻武汉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同时,也打乱了国民党中一部分人稳固苏南和皖中农村阵地、反日限共的企图,为新四军深入敌后、扎根农村、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沦陷区人民带来安宁与希望

敌人占领江淮地区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东方法西斯野蛮残暴行为令人发指;同时,敌占区伪组织、汉奸极为活跃,土匪武装蜂起,一些恶霸地主还假借抗日之名组织武装,他们勾结日寇,欺压百姓,恶贯满盈,给皖中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犯下了滔天罪行。

新四军挺入敌后,积极开展对敌游击战斗,歼灭伪军,打击土匪,保护人民,为江南和皖中人民带来了比较安宁的社会环境,让这些饱经战患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极大地鼓舞了这些地区人民的抗战信心、决心和民气、士气。

(三)支撑民运工作与部队发展壮大

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第四支队初抵江南和皖中敌后,每到一地,都张贴布告;还通过联欢座谈、街头演讲、唱歌演戏等形式,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揭露日军的残暴罪行,唤起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的抗日决心;新四军以实际行动坚决打击危害乡里的“二鬼子”“游劫队”“游吃队”。由于新四军处处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很快感受到新四军与一切旧军队的区别,很快军民之间就建立起良好关系。

第三支队进入南芜宣、铜南繁后,先后举办了抗日救亡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分子;在配合和支援繁昌保卫战和两次反“扫荡”作战中,当地人民群众抬担架、运子弹、护理伤员、送饭送水,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皖南民运工作基础好,在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700余名指战员,在地方党和群众的掩护下,分批投奔江北继续革命斗争,成为新四军第七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推动地方党组织恢复与发展

第一、二支队开进苏南、芜当和第三支队展开于皖南后,均着手开办训练班,培养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建立基层党组织。战地服务团从事民运工作的人员,通过在活动地区积极做群众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团长吴仲超随陈毅到苏南后,任苏南特委书记。1938年7、8月间,新四军第二支队在苏皖边境的小丹阳、大官圩地区发展党组织,10月成立了中共当芜县委。与此同时,第一、二支队各团也相继派干部到溧水、高淳、广德、郎溪等县发动组织群众,建立溧水工委、溧高县委和广德县工委。

1938年8月,由新四军军部民运部和战地服务团民运科共同组建南陵县南山区工作委员会,该会先后在三里店一带发展党员叶宗柏、叶宗涛、经汉波等,同年9月成立中共南陵县三里区委员会,至同年11月,党员发展到150余人,经南山区工作委员会和皖南特委研究,成立了中共南陵县委。

新四军各支队挺进敌后积极帮助地方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地方各级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又为新四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充分的物资、后备的力量、后方的基地,实现了地方党与军队建设的相互发展、一体发展、加速发展。

五、新四军军部在土塘的重大影响

新四军军部在土塘期间,《大公报》《文汇报》《大美晚报》《救亡日报》等多次报道新四军战绩。1938年7月6日,《大公报》报道新四军夜袭丹阳城摧毁禄口朱门伪政权:“我陈支队之一部连日将丹阳、金坛间敌新修之濯缨桥、丹阳南东马厂之东石桥、丹阳之东三桥全部破坏,镇江至溧水之公路扒平,并于一日夜袭丹阳城。敌紧闭城门顽抗,连日不敢出城,恐慌异常,宣布前发良民证无效,须重新登记。我陈支队一部摧毁禄口、朱门伪政权时,该处正征集青年妇女30余人,准备即送南京,供寇军蹂躏。当经讯明,一一护送回家。民众抗敌情绪,益加兴奋。”7月7日《新华日报》报道活跃东南战场的新四军:“新四军正因为官兵一致,都有着相当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到处得到民族的好评与援助。所以他们一开始和日寇交锋就得到相当的胜利。陈毅率领的第一支队一部于6月17日、18日分途将镇江、丹阳间刘家村附近东三桥段公路、南京附近双庙至张庙公路完全破坏。新四军到达南京地区后,民众极为兴奋,军行所至,常有数百名武装民众配合行动,抗战情绪极高。又据7月6日晨前方专电:近数日敌自徐州搬到京、镇一带者甚多,皆衣履不整,极形狼狈,并运敌死灰甚多。”7月10日、18日,《文汇报》报道了新四军挺进苏南与日军接战、新四军挺进江南声势浩大。7月19日,《大美晚报》报道新四军控制宁沪线各村庄:“活跃于京沪沿线之新四军,自经长期布置,近来更得各地民团之协助,实力甚为雄厚。日军因兵力单薄,大都在各城厢市镇及车站附近驻扎,故各乡村庄,大部被控制。丹阳、金坛等县,各乡游击队活动颇烈,情形紧张,城内日军已严加戒备,大部分城门已加封闭。”8月17日,《救亡日报》报道了新四军自1938年5月12日至7月19日连续15次战斗的概况,除5月12日的蒋家河口战斗外,其余14次都是军部在土塘期间的战斗。

新四军军部在土塘期间的抗日游击战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英国记者杰·布鲁斯著《新四军印象记》一文中,引自新四军一位将领提供的材料后写道:“那支名震江南的新四军,在成立后的三个月内,据说已经和敌作战过一百多次了。”

外国进步人士称誉新四军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新四军在叶挺、项英二将军领导之下,转战于江南游击区内,声势之盛,与冀察晋一带八路军,差不多正相仿佛”。在铜陵、繁昌、南陵一带的人民群众称新四军为“天下第一军”;在苏南句容、天王寺以北的人民群众称新四军为“岳家军”;在苏南丹阳、镇江、武进、溧阳一带的人民群众称新四军为“王者之师”;在皖南、苏南、皖中、皖北等地,还流传着“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谣,这些都充分说明新四军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结语:新四军军部驻土塘旧址陈列馆,面积约70平方米,馆内现有部分图文和实物展出。为深度挖掘新四军军部驻南陵土塘时期红色文化资源,中共南陵县委、县政府决定结合和美乡村和红色村庄建设,一体建设红色土塘村史馆,该馆建成和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后,将全景式、沉浸式、体验式再现军部驻土塘时期开展的一系列重要工作、重要会议、重要作用、重要贡献、重要意义及重要影响,将成为芜湖地区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金牌名片,将成为华中地区新四军发展史的策源地。因其与新四军军部云岭旧址的渊源和毗邻,也将为统筹打造全方位、大格局、多元化的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群创造条件,又将为推动皖江地区红色文化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还将为带动皖江地区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发挥杠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