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芜湖日报

坚守坑道48天 轿岩山浴血奋战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A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你们看这张照片。”家住南陵县籍山镇,今年91岁的王永根老人,颤颤巍巍地抚摸着相框里泛黄的军装照,照片上的青年当时左臂缠着绷带,眼神透着坚韧。“这是在东北公主岭医院养伤时拍的,那会儿总想着,啥时候能再回部队……”这张拍摄于70多年前的照片,藏着一位老人在朝鲜战场上用热血铸就的回忆。

1951年的春天,17岁的王永根听着工作组“保家卫国”的宣传,心里像揣了团火。“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我当时就想,要去当海军,驾着军舰保家卫国。”然而,仅在海军部队训练几个月后,王永根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上级支援前线战场的指令。“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集结和训练,他背上棉衣等物资,跟着部队坐上前往北方的火车,奔赴朝鲜成为志愿军的一员。

北方冬天的训练比想象中更苦,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他们裹着单薄的棉衣,趴在雪地里练瞄准,手指冻得僵硬,扣扳机都费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永根看向远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很多战友模糊的身影。

“在西线阻击战中,我们最长的一次在坑道里待了48天。”说起当时的经历,王永根说那时候敌军有飞机、大炮、坦克,我方就是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等,装备差距悬殊。即使这样,他们仍顽强坚守阵地。“当时我们前期还有压缩饼干吃,没有水就硬吞下去,一天能吃一次就不错了,后面就没得吃了。”王永根伸出手,比划着饼干的大小。“最后那段时间,只能喝炮弹坑里的水,水里漂着草屑和弹片,可大家都舍不得多喝。”他说,有些战友去炮弹坑里取水,敌方一个炮弹打过来,来不及躲避就牺牲在坑边,坑里的水都是红色的。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中极为关键的一战——轿岩山战斗打响。轿岩山海拔700余米,能俯瞰金城川以北、北汉江以西地区,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敌军在金城地区的核心阵地。“头天晚上,我就潜伏到山底下,山底下有一个洞,我就蹲在那个洞里发信号枪,炮火结束后就开始进攻。”王永根回忆道,当时他们向上进攻,没走几步就看见一排迫击炮。“一发炮弹掉在这,我一卧倒,它就在我身边炸开了,我左半边身体都是血,胳膊也动不了,这只脚就剩四个指头了。”王永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胳膊和脚上的伤疤。

尽管身上负伤,王永根还是自行给胳膊打了绷带,坚持向上进攻。“山上到处都是尸体,流下来的水都是红色的。当时我也不知道害怕,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攻下来!”后来由于体力不支,他才找个地方靠在树边等待救援。

“后来听到停战了,我们打赢了,大家都高兴啊。不打他们是不会谈判的,把他们打怕了,才会谈判。”听到胜利的消息时,王永根心里满是欣慰和自豪,看着自己受伤的身体,他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老人哼起熟悉的旋律,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穿上军装。”战后,王永根回国疗养,先后在民政、公安和检察等部门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直到1994年退休。

图为王永根和夫人回忆峥嵘岁月。

董书君 冯政 文 董书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