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为90岁以上老兵上门拍摄军装照定格峥嵘岁月
日期:08-05
本报讯 7月中旬,南陵县一场温情行动拉开帷幕,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组织,县融媒体中心、县档案馆、县摄影家协会倾情参与的“烽火留声 光影永恒——英雄足迹寻访暨老兵军装照留影行动”,将陆续为2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90岁以上老兵上门拍摄军装照,用镜头记录他们的英雄故事,让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辉煌在光影中留存。
“朱老,您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救人时,就是这样的精气神!”行动启动首日,在94岁的朱茂荣家中,摄影老师轻声引导着。穿上量身定制当年参战时的军装,胸前别上4枚磨得发亮的三等功奖章,老人笑着拍了拍衣襟:“今天再穿上这身军装,我第一感觉就是返老还童了!”话音刚落,他缓缓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神里的坚定仿佛穿越了70余载,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1950年10月,18岁的朱茂荣弃笔从戎,在部队坚守25年,亲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两场战争。1952年9月7日晚,朝鲜战场的夜空被轰炸点燃,2000米高空上的轰炸机倾泻弹药,朱茂荣和战友们借着防空洞掩护,一次次冒着炮火冲出掩体救人,一夜之间挽回300多条生命。“现在再次穿上军装,那些和战友并肩的日夜,仿佛就在昨天。”朱茂荣望着胸前的奖章,话语间满是怀念。
拍摄间隙,朱茂荣说:“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可得多做出成绩,不能忘了老一辈的传统,要把咱这股子精气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说着,他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那熟悉的军歌《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歌声虽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滚烫。
在籍山镇长塘村,96岁的徐福康老人家中同样暖意融融。这位1929年出生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曾担任司令部文员,其家族传承着深厚的军旅情怀,每一代后辈都有人参军入伍,展现了家国精神的代际接力。当日,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为他送来量身定制的新军装,尽管年近百岁,徐福康行动敏捷、表达清晰,思维敏锐。他感慨道:“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多亏了党和政府,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多学习知识。”拍摄现场,他挺直脊梁,眼睛炯炯有神,仿佛重回青春岁月,那份对国家的感恩和对后辈的期许,深深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此次行动将持续至9月份,计划为20位年事已高的老兵提供上门拍摄服务。为了让每一张照片都承载起历史的温度,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提前走访老兵家庭,梳理他们的战斗经历与时代背景;县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师们则带着专业设备上门,耐心与老兵沟通,捕捉他们记忆最深、最具故事感的瞬间——或是凝视军功章的专注,或是回忆战友时的笑容,或是谈及军旅生涯时的坚定。
“这些老兵是活着的历史,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功臣。”南陵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7月到9月,我们持续推进本次行动,用心拍好每一位老兵,既为老兵们留存荣光,也让更多人读懂他们背后的家国情怀。”
截至目前,9位老兵的拍摄已顺利完成,后续将根据老兵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分批推进。一张照片,承载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礼赞——烽火虽远,精神永存;光影定格,初心不改。
图为老兵叶志祥拍摄现场。
阮拥新 梅杰 文 阮拥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