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徐汇报

黄道婆为何去海南?又为何回上海?(三)

日期:06-09
字号:
版面:第15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毕信仁

  (接上期)

  (二)民间传说:后世加工的时代色彩浓厚

  古代的黄道婆传说故事,除明清时将黄道婆推上“神位”之外,对其出身等并无其他传说流传至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乾隆《崖州志》、正德《琼台志》只在“遗事”卷摘录了陶宗仪的记述,关于黄道婆再无多叙。

  民间传说多数产生于近70年,内容框架大体相似,包括出身贫苦、出逃海南、晚年返乡、广传纺织技艺等,如“童养媳”一说在1957年之前并无记载、1958年之后开始风行。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连环画、戏剧、科普读物以及影视作品的创作需要,人们对黄道婆进行了猜想、艺术加工,使其情节更加具体生动,但是都缺乏古代文献证据支撑。

  (三)关于目前文献的疑问

  综合陶宗仪、王逢的说法:黄道婆,上海乌泥泾人,原称黄四娘,后称宋五嫂,少沦落崖州。元贞间(1295-1297年)附海舶以归。

  目前研究者疑问比较集中的包括:

  1. 黄道婆如何离开家乡去崖州?为什么是崖州?

  民间传说多采用了“夜晚乘船出逃”一说。但难以想象的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到福建长乐不到1000公里,航行了将近一个月;上海到三亚2000多公里的距离,不到15岁的少女至少要漂泊两个多月。如果私自上船,很难想象船主没有发现,也无法理解允许她继续留在船上(古代女人上船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也正是这个原因,会演绎出“观主的师姐从海南云游到此”的传说吧。

  胡道静先生《黄道婆的时代和遭遇探索》质疑“这一说法不能解释为什么她到了海南岛”。他认为,黄道婆有可能是跟了长辈逃避元军进攻,随着宋王朝撤退的路线,千辛万苦沦落到了崖州。

  2. 黄道婆在海南如何生活?

  以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黄道婆从当地黎族人民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并以此为生。黄道婆回乡后,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错纱、配色、综线、契花”之法,可以为证。

  3. 黄道婆如何返回故乡?

  王逢称“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张之象称“元贞间附海舶归”。王逢之说法来自于乌泥泾人张守中;张之象与黄道婆同为乌泥泾人,本人是当时倍受推重的学者,曾协纂万历《上海县志》。后世在“遇”“附”之间均有采用。胡道静先生采信了“附海舶归”之说,认为她在太仓登陆,然后回到乌泥泾。张家驹采信了“遇顺道海船”一说。“遇”表示巧合,“附”则更多考虑了客观因素的影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