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徐汇报

妙笔绘梦,赋予“小人书”新生机

日期:04-28
字号:
版面:第13版:百姓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记者  陈玥  图/资料

  翻着连环画长大

  走进乌鲁木齐中路梧桐深处的湖南街道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各个时代的连环画作品映入眼帘。小小方格画中不仅蕴藏着精湛的工笔技巧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珍贵回忆。邬海佳告诉记者,自己幼年时就是连环画的忠实爱好者。“连环画兴盛于上世纪60~80年代,所以我们‘80后’这一代就是翻着连环画长大的,课外生活的一大部分时光都是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

  童年的邬海佳是个文静的女孩,喜欢看连环画,也热衷于涂鸦。

  在大学里主修国画的邬海佳,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插画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连环画艺术家钱定华。钱老师的连环画作品精致细腻,不仅注重画面的美感,还强调叙事性,这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邬海佳瞬间对连环画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这么喜欢看连环画,现在为什么不试着创作连环画呢?”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邬海佳开启了艺术创作的新方向。她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创作首部连环画作品时的情景:当时正值汶川大地震,灾难之中发生的无数感人瞬间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她希望通过连环画这一形式,致敬在灾难中展现出英勇奋斗和坚忍不拔精神的人们。

  “刚开始画连环画时,真的很崩溃。画完一个章节回头看,经常发现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构思脱节,就不得不一遍遍地返工。”邬海佳回忆,那时她还在插画公司工作,晚上下班后才能开始创作,常常不知不觉就画到凌晨,睡上几个小时后又得赶去上班。周而复始地推翻与重做,让身心俱疲的她不禁陷入困惑之中。在这关键时刻,导师钱定华给予了她重要的指引,不仅在绘画技巧上帮助她理清连环画的思路与结构,还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创意。此后她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接过非遗传承接力棒

  说起自己的代表作,邬海佳翻出一本《黄道婆传说》连环画。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一册”,实则凝结着她历时近一年的心血。书中131幅画作,每一幅都画工精美,配以精准易懂的文稿,完整地勾勒出了黄道婆的传奇一生。

  回忆最初接到创作任务时的情景,邬海佳依旧历历在目。“当时既紧张又激动,感觉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但又生怕自己无法准确传达黄道婆的精神。”

  为了创作,她一头扎进史料堆中,翻阅无数关于黄道婆的研究专书,还多次前往上海徐汇的黄母祠、海南崖州的黄道婆纪念馆等实地采风。在人物塑造上,她运用线描绘画技法,反复精打细磨,勾勒出黄道婆坚毅的神韵。

  随着《黄道婆传说》入选第二十届江南之春上海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一等奖,邬海佳备受鼓舞,她将这份荣誉转化为新的创作动力,并希望通过海派连环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上海本土的历史与文化。

  幸运的是,2018年3月16日,由湖南街道和海派绘画名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环画代表性传承人汪观清先生联袂打造的“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开馆,这一公益性文化场馆,不仅成为海派连环画艺术的展示窗口与传承摇篮,更为连环画家们搭建了创作交流的实体平台。在导师钱定华的指导下,邬海佳有幸被赋予双重使命:既作为传承馆的主理人守护文化根脉,又以区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深耕海派连环画创作。

  培养新一代“连友”

  在邬海佳的不懈努力和湖南街道的悉心帮助下,海派连环画传承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画师伏案耕耘的创作基地,更成为了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传承馆内陈列着各个时代连环画家的珍贵作品、创作时的画稿和文稿,也会定期开展各类主题展览和公益体验活动,为周边居民、白领、游客提供了一个学习连环画创作、了解并走进非遗文化的空间,甚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连友”专程前来打卡。

  作为街道新联会理事,邬海佳更是将连环画的触角延伸到了社区内的各个角落。她把连环画体验活动送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她将连环画作品带进公园,让市民在休闲散步时也能感受到连环画的独特魅力;她还将连环画科普活动送进楼宇,让白领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丰富文化生活。

  最令邬海佳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发走进了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并因此热爱上了连环画。她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大多捧着电子屏长大,连翻开纸质书的耐心都稀缺,更别说这‘老古董’的连环画了。”但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连环画,邬海佳付出了很多努力,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努力让连环画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爱好,让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来源: 家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