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教
当思政教育成为“关键课”,优质资源化作“及时雨”,创新基因融入“成长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徐汇教育始终以系统思维破题,用改革创新作答。
红色根脉:
让思政课从“课本”走向“生活”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在龙华烈士陵园的碑廊下,龙苑中学和民办位育中学的学生围坐成圈,听讲解员讲述“龙华二十四烈士”的狱中书信。在田林第三中学,校园博物馆“博育坊”呈现了由学生们围绕“遇见科学家”主题自主策划的6组展览,自2019年起,以四年的时间完成馆校合作“1.0”到“3.0”的迭变。
这样的“行走课堂”,是徐汇“大思政课”建设的日常场景。依托区域内30个实践教学基地和7条红色文化主题行走路线,黄道婆的棉纺、钱学森的手稿和西岸的“生活秀带”变身“活教材”。围绕徐汇“六个百年”文化,徐汇正在积极打造“教育+思政”“建筑+思政”“电影+思政”“音乐+思政”“气象+思政”“工业+思政”六大特色育人场景。
“思政+”的公式正在打破学科壁垒——南洋中学思政教师以“老校长如何从实业家变为教育家”的问题出发,借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落脚到“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之培育上。西南位育中学与漕河泾开发区深度合作,打造“引进来+走出去”双通道,政治与历史、科学、信息、艺术等学科的相遇,成为催生高阶思维迸发的“化学反应”。
如何做好“思政+”的“演算”?更关键的是思政教师培养。作为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区),徐汇推出“05-30-70”强师计划,完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初心之地上的百场思政课教学”品牌;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启动小学道法专职教师“先锋班”,培养百余位骨干教师;区政协与区教育工作党委联手打造的“‘协’手‘汇’铸大师资”项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库”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社会理解力与课程实施力。
这种“场馆+课程+师资”的立体化建构,让思政教育从“重说教”变为“重体验”。
金色品质:
把优质教育送到“家门口”
在天钥桥南路的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崭新的教学楼里传来琅琅书声。徐汇近年来“上新”的这一批优质学校,以拔地而起的姿态,成为徐汇教育“增量扩优”的生动注脚。
而在另一头,在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南部分校,沙画创作、打击乐排练等40余种特色课程如火如荼,学生在市区级赛事中多点开花。这所借助“强校工程”实现蜕变的学校,恰又是“存量提质”的鲜活样本。
一“扩”一“提”之间,勾勒出的,是徐汇让“家门口的好学校”从愿景变成实景的务实路径。
为了能让这份“实景”触达更多地方,徐汇大力推进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着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让基础教育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开花”。“双名工程”“光启名师”“区级专家指导团”“课程领导力项目”等项目,成为人才培养的新“秘籍”。
优质均衡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学前教育领域,徐汇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评估认定为契机,织密“幼有善育”服务网,全区13个街镇实现“社区宝宝屋”全覆盖,阳光幼儿园、乐山幼儿园等所有幼儿园创建成为高质量幼儿园。改变也“看得见、摸得着”——现在,家长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在“汇治理”小程序上预约宝宝屋的托育服务。
蓝色未来:
在创新浪潮中育“明日之才”
在位育中学的“芯片”体验中心,学生们亲手端起热风枪,体验简易电路的焊接;在柔性电子课堂,用先进技术制作LED小灯。类似的场景,在徐汇的各个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
“双新”改革激活课堂生态。针对各学段特点,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徐汇系统谋划科学教育实施路径,构建起“学前启蒙—小学探索—初中拓展—高中进阶”的培养链:科技幼儿园以户外涉水游戏《小球过河记》为载体,让幼儿在打破时空边界的玩学体验中养成科学素养;徐汇实验小学精心打造“乐创”科学校本课程,构建“乐生态”创客课程体系,将校园自然空间改造为生动的生态探索资源;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每年举办的“博思雅趣”校园科技节,令学生在各个展台前流连忘返;徐汇中学建设的23个高端科创实验室,涵盖生命科学、高铁调度、模拟飞行等12个领域。
目前,徐汇区的“STEM+”课程已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段,中小学已有5万人次参加了“STEM+”课程项目,300余名教师参与培训并实施常态化教学,设计并实施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多门类近50门课程,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徐汇滨江,为区域教育注入国际动能。徐汇又联动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成立由12名两院院士领衔的“光启”青少年科技导师团,与众多科普基地和科创基地单位共建合作,开展“追光”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缤纷汇五育”体验活动等80余项科学类赛事活动,形成“国际引领+本土支撑”的创新培养格局,为每个孩子搭建“适合的发展阶梯”。
家国情怀是炙热的红,民生服务是暖心的金,技术浪潮是奔涌的蓝。底色已成,长卷未竟,徐汇教育的脚步永远比画幅多走一尺,未来的留白处,正待万千笔锋,徐徐描“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