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凤
机缘巧合,我有幸采访王汝刚先生,他是上海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角戏传承人。我与他交谈中有得知他与虹口有不浅的源缘。
让我们将“时光机”回放至1952年10月的一天。这天,虹口昆明路423弄森昌里16号宾客盈门,热闹非凡。王汝刚的父亲——茂泰兴营造厂老板王新祥与夫人,兴高采烈大宴亲朋好友,原来,今天是他们的独生儿子王汝刚满月的喜庆日子。王汝刚父母人到中年才盼到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
王汝刚的家在下海庙附近,当时的艺人用白粉笔在庙前的空地上画个大大的圆圈,比作“通天大舞台”,在圈内用多种方言唱戏。好奇心很强的小汝刚,隔三岔五溜到下海庙看戏,看后就能惟妙惟俏地模仿。到了上学年龄,王汝刚住到黄浦区进入报童小学读书,逐渐展露他的表演天赋。初中毕业后下乡,但对于表演艺术的热爱始终不渝。
1975年1月,王汝刚从江西返回上海,再与虹口续缘,被分配到海宁路上的上海金属表带厂。这是一家国企弄堂小厂,当时的“知青”能够进入国企,已属就业天花板。进厂不久,适逢工厂团支部改选,王汝刚被选为团支部文体委员。能说会道是他的强项,厂里成立文艺宣传队,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宣传队员。
宣传队员的积极性很高,表演的都是身边工人师傅的感人事迹,很受工人欢迎,也得到厂领导的支持和表扬。王汝刚则因工作和表演皆出色,进厂第二年工厂培养他做厂医。在江西农村时,好学的他,曾向当地老中医学到一些为农民看病的小本领,又被安排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培训,所以,对于工人的小毛小病也够诊治,尤其包扎伤口、打针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但从小有着表演天赋的王汝刚,心心念念的是“演员梦”。有一天,工厂斜对面的虹口区文化馆曲艺队招收业余曲艺爱好者,他兴冲冲地报名,经过考试被录取。
王汝刚的表演艺术生涯,从虹口区文化馆起步,走向了广阔的舞台。加入虹口文化馆曲艺队,他演戏的机会多了,但他学习和表演非常刻苦,凭着小时候讲故事的“童子功”和在工厂舞台上的实践,开始了上海说唱、独脚戏的编排,其中《张大志》《巧破老营房》还获得了演出奖。
1977年,滑稽界老艺术家笑嘻嘻、张樵侬、绿杨、范哈哈等在虹口区文化馆支持下,上演《满意不满意》,王汝刚有幸被选中饰演仅有一句台词的角色——小无锡。排练没几天,他“戏瘾”发作:将小无锡在“三号的师傅”和“三号师傅”上自作聪明地加进十几句台词,抢了别人不少戏。导演竟然肯定他的“艺术创造”,保留了他的“即兴发挥”,小无锡这个有声有色的冒失鬼形象在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小无锡的角色,引起了杨华生、笑嘻嘻和绿杨的关注,他们对王汝刚承诺:“小伙子,等以后我们滑稽剧团恢复,一定请你同台演出。”没多久,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恢复,准备上演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杨华生、笑嘻嘻两位大师亲自上门请王汝刚出演剧中主角小皮匠。大师鼓励他:“不用担心,你天赋聪明,只要用功,肯定会成材,我们愿意作为你的老师带教你。”王汝刚由小皮匠角色走上了滑稽艺术之路。杨华生以后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中写道:“王汝刚是当时我发现的两角儿之一。”
1987年5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一档令人新奇有趣的节目——《滑稽王小毛》,市民生活从此多了一份收听“王小毛”的乐趣。演播团队有:王汝刚、林锡彪、姚勇儿、沈荣海组成。开播仅三个月,收听率就居电台文艺台第一名,在以后的10年中,一直牢固地处于领先地位。王小毛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青年典范,节目几次被评为全国广播小品一等奖。人们赞誉王汝刚领衔的“王小毛”已成为上海“第一公民”,他的演艺水平也达到炉火纯青,王汝刚则谦虚地将殊荣归功于整个团队。
现实中的王汝刚先生,与剧中的王小毛同样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他是上海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与虹口区又因此走到一起。2023年6月,他参加嘉兴路街道举行的“虹口区垃圾分类创意大赛启动暨垃圾分类十佳典型颁奖仪式”。他热情洋溢地说:“我也是一名上海市民垃圾分类志愿者,希望越来越多的虹口市民自觉当好垃圾分类的实践者,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的引领者。”
人生之路从虹口区起步的王汝刚先生,是阿拉虹口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