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子栋
“上门办信”是上海信访工作的一个品牌,是信访工作这片土壤培育出的“优良品种”。“上门办信”锤炼着党性,拷问着良心,催生着能力。随着“上门办信”全面展开和深入,这颗“种子”已在虹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推动“上门办信”走得更实、更高、更远,结合工作实践,我们总结提炼了“五得工作法”。门敲得开:走到“一个屋檐下”
门敲得开是“上门办信”的第一步。要迈出、迈好这一步,需要消除三个方面的顾虑。
消除“该不该上门”的顾虑。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门办信”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实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开门办信”提供了基本遵循。消除“敢不敢上门”的顾虑。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上门办信”如果吃了“闭门羹”,说明我们上群众的家门少了,离群众的距离远了。“上门办信”要敢于多捧几次“烫手的山芋”,多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碰几回“扎心的钉子”,只要诚心实意,把优质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就没有敲不开的门。消除“能不能办成”的顾虑。“上门办信”的事项大多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相当一部分还是其他渠道未能解决的矛盾纠纷;信访人员许多遭遇过诉求表达的挫败,心中已郁结一定的不满。要消除“能不能办好”的顾虑,必须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提前做好功课,将事项的来龙去脉、涉及的政策法规、群众的家庭情况了解清楚,从而掌握工作主动权。
人进得去:坐在“一条板凳上”
做好“上门办信”,要求我们把群众呼声当第一信号、群众利益当第一选择、群众满意当第一标准。
和颜悦色,当好“倾听者”。倾听是一种尊重,是获取信息的一条渠道,也是一种工作能力。群众表达时,我们不要轻易打断、让群众把话说完;不能无动于衷,与群众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做好记录,对没有听明白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和风细雨,当好“沟通者”。习惯以平等的身份、平易的态度、平和的语气与群众交流。善于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辩证思维和联系发展的观点,客观理性地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摆明客观事实、介绍政策规定、明晰法律边界,扩大共识,缩小差异。和衷共济,当好“回应者”。群众合理诉求,能当场回应的就要当时回应,不能当时回应的,要加以说明。上门后要抓紧办理,明确“任务书”、画好“线路图”、定出“时间表”、立下“责任状”,给群众吃下“定心丸”。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结解得好:留下“一串欢笑声”
“上门办信”,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解“心结”,让群众心里的疑团烟消云散,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基础。
主动换位,动之以情。“上门办信”是与群众面对面的工作,主动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群众才愿意和我们掏心窝子,才能真实了解群众难题在哪里、忧愁是什么、烦恼源何方,从而分析群众心结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找到根源所在。及时归位,晓之以理。工作中需要带着感情去做,又不能感情用事,要牢记我们的责任,及时回归工作者的角色,针对群众的心结,讲清哪些诉求是合理的、哪些诉求是不合理的,哪些期盼是现实的、哪些期盼是过高的,让群众心悦诚服。精确定位,导之以行。“上门办信”选定的事项,往往是一些千头万绪、新老矛盾交织的问题。工作中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提高办事效率,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做到统筹兼顾,防止“按下葫芦起了瓢”。事办得妥:画出“一个同心圆”
画好为民服务“同心圆”,“圆心”是群众、“半经”是法理、“满意”是共识。
下真功,还原事实原貌。为群众解难,如果需要的信息不完整,而群众又无法提供,应想方设法,找到事实“真相”、拿出客观“实据”,将“点状式”信息串联起来、“碎片化”情景完整起来,为问题的处理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支撑。让群众感受到亲人般温暖、挚友般坦诚、学者般专业。求真解,理清来龙去脉。表面看视简单的信访矛盾,背面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既要运用老经验更要探索新方法,既不能放过细枝末节更要抓住主要矛盾。要做到这些,必须“吃透上面的精神、摸清下面的情况、借鉴成功的经验,能拿出管用的方法”。动真格,担起第一责任。“上门办信”很多是历史遗留问题,事项发生的年代久远、信访人员年事已高、有的单位部门已不复存在;有的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人事分离、人户分离、人事户分离”事项,涉及单位多、协调范围广、责任界定难。我们要当好“第一责任人”,寻找最大“公约数”;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推动矛盾化解工作从“白纸黑字”向“客观现实”转变。
劲铆得足:捧出“一份满意卷”
做好包括“上门办信”在内的信访工作,需要策马扬鞭有冲劲,也需要久久为功有韧性。
甘做“孺子牛”,为民服务、无私奉献。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须坚守为民服务这颗初心,崇尚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带着感情和责任,听民声、纾民困、护民利、聚民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敢做“拓荒牛”,创新发展、攻坚克难。信访矛盾既有历史遗留的“旧帐”,又有不断冒出的“新帐”,有的像“乱麻团”、有的如“硬骨头”、有的似“拦路虎”,这一切都需要弘扬不计名利得失、“敢拼敢闯”的精神。常做“老黄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全年“时刻准备着”是信访工作者的常态。奋斗的“汗水”、委屈的“泪水”、别人不解理的“冷水”,信访工作者都要默默吞下。面对这一切,虹口信访工作之所以能不断开拓新局面、迈上新高度,就是我们牢记了“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凝聚出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斗合力。
“上门办信”是对传统“工位办信”的突破,这“一小步”,也必将推动虹口信访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