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
■金洪远
二十多年前,和一干文友采风路过昆山西南隅的锦溪,那是深秋的一个早晨,依水而建的古镇锦溪,沐浴在灿烂的朝霞下,但见眼前清亮亮的河面,满河尽洒粼粼金光,灿若锦带,心里禁不住为其起名高人的喝彩:锦溪,实至名归。
又是秋风吹拂的早晨,我们几个文友又结伴来游锦溪。整旧如旧的小镇,秋光里的锦溪像极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乡姑,恬静而清秀,原始而质朴,低调而淡雅,全然没有那种过度开发的风尘味,依然沉浸在原汁原味水乡的难能可贵的静谧中。
进入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长廊横亘于湖面上,湖畔有一丛丛黄澄澄的不知名的鲜花盛开,夹岸探腰戏水的柳丝在微风里荡漾,会让人情不自禁轻吟唐朝诗人贺知章“咏柳”里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闪着洁白翅膀的白鹭欢鸣着掠过碧绿的湖面和河畔的柳丝,给雾气升腾的水乡添加了灵动的况味,秋光里的水乡,给人以小酒喝后种醺醺然的感觉。
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让人惊叹的是,仅老镇区1平方公里内,就有古桥26座,从唐朝的红木桥,到宋时的里和桥、太平桥,以及明清的天水桥、普庆桥、十眼桥……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笔者的故乡绍兴是名扬天下的桥乡,眼前锦溪古桥密度之高和绍兴有的一拼。更为叹服的是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细,保存俱全,这独特的“桥文化”成为游客眼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线,许多游客在古桥上合影留念,将这江南水乡的美景一一摄入镜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若是笔者,一定是移坐桥堍,香茗一杯在握,茶香袅袅,读文观联,耳畔是鸟语欢鸣,那才叫适宜。
烟雨江南,得天独厚的水乡锦溪最关情的是湖光水色。当载着我们的乌篷船在绿莹莹的河面滑行,一座座古石桥的圆拱在头顶闪过,似乎在沉思中走进了悠远的历史。船娘在秋风里哼唱着吴侬小调,咿咿呀呀的唱腔伴随着水中摇曳的倒影,激起了水面一圈圈涟漪。这多情而美丽秋光里的锦溪怎能不引发明人沈周、高启、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归有光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现代名人大家更是赞誉有加:沈从文把它比喻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赞誉其为“淡抹浓妆总相宜”,刘海粟称它是“江南之最”。是的,这千载流淌的溪水,还是历尽雨雪风霜的石拱桥,到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千百年来,那桥,那水,那青青的石板、临水而建的粉墙青瓦的老宅依旧,依旧是活生生的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画面。与笔者游览过的古镇相比,秋光里的锦溪小镇依旧从容宁静而淡定,让从红尘滚滚都市里的匆匆的游客在这里慢慢停止了脚步,烦躁的心瞬间安静了下来。
千年流淌的溪流驮起了一座古老的锦溪镇。她不是涂脂抹粉的贵妇人,她一定是一袭素衣的村姑,飘垂的柳丝是她细细的眉,清澈的溪水是她灵动的眸,历经风雨的桥是她恬静的魂。同行者李诗人不禁脱口赞曰:秋光里的锦溪是一位可心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