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栉风沐雨,万千桃李尽芳菲。在历任校领导的引路下,一代代教职工在这里奉献青春,耕耘不辍;一批批毕业生从这里奔赴山海,点亮人生。60年来,鲁迅中学共培育了近三万名学生,党政领导干部、知名学者、文教届名人、各行业才俊辈出。60年来,正是每一个鲁中人的奋楫扬帆,共同推动了鲁迅中学在历史长河中的远航。
60年校庆发言摘要
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王磊:
当前,虹口教育锚定“全面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目标,以“质量虹教”“人文虹教”“法治虹教”和“技能虹职”为顶层架构,以“狠抓教育教学、大抓办学治校”为两大抓手,全面推进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希望每一位鲁中人,始终齐心协力与虹口教育改革发展同频共进,着力为虹口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贡献教育的力量。
鲁迅中学校长周巍:
60周年是上海市鲁迅中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鲁迅中学现已创建为“上海市文明校园”,获得诸多荣誉。在新的征程上,学校将继续秉持“首在立人”的办学理念,践行“素位而行,立己达人”的育人路径,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鲁迅中学94届校友陈明青:
全国最美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
我想以鲁中办学思想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达我对母校祝福。第一个词,首在立人,是学校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第二个词,立己达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首在立人”内涵延展,丰富为“立己达人”。第三个词,抱诚守真,这是鲁迅中学的校训。让我们铭记母校校训。
教育专家沈玉顺: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建校六十年来,鲁迅中学一代代师生辛勤创业,励精图治,在培养人才、服务上海、服务国家发展的教育征途上薪火相传,孕育了浓郁的人文情怀,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育人成就令人瞩目,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和厚实的学校文化基础。
风起青萍之末,路成跬步之间,学校的创业之路筚路蓝缕。1963年,上海市鲁迅中学前身凌云初级中学建校。由于校址毗邻鲁迅纪念馆、鲁迅墓以及鲁迅故居,1967年,凌云初级中学更名为“上海市鲁迅中学”。1976年,鲁迅中学由一所初级中学转变为普通完全中学。1996年,随着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鲁迅中学与原长风中学合并,迁址至广中路132号,组建了新的上海市鲁迅中学。秉持鲁迅的思想精神,鲁迅中学提出“首在立人”的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校根据国家对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融合了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深化“首在立人”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素位而行,立己达人”这一育人价值引领和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途径,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信息赋能
实践“双新”教学新模式
作为第二批“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从2018年起,鲁迅中学提出基于学情数据的精准教学新模式探索计划,利用“信息赋能”,使传统教学向数字化、个性化发展,探索“差异化教学”。学情数据系统收录了学生成绩变化轨迹,使教师能更精确地洞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学情依据,提高了教学实效。
精准教学不仅助力基础学科,对于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也有辅助作用。学校选修课分为培优类、科创类、艺术类、兴趣类、鲁迅文化特色类,共计五大类25门课程。其中亲近鲁迅、深刻版画、生命医学体验等鲁迅文化特色课程都已成为上海市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在第二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中6人次获奖;在第二十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中,3位学生获“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二等奖”,另3位学生获“创意奖”。
2020年高考中,学校综评录取实现零的突破;2021年春考录取10人;2022年985、211大学录取5人,双一流大学5人,春考录取18人。2023年高考,更是屡创新高。秋考本科达线率97%,综评达线率17%,综评录取2人,211大学录取6人,双一流大学录取8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课例研究
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立己方能达人,育人方式的转变在鲁迅中学悄然发生。
学校将学科建设与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根基。从2019年起,学校开始推动《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实践研究》,2020年,在这基础上形成五年规划课题《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力的生本课例研究》,并成为了虹口区重点课题。
自此,学校以“生本课例研究”作为加强学科教研的载体,推动教师形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以集体合作、反思性对话等方式来面对和解决“双新”背景下教学的真问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实证研究,重点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形成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不断提升的优化链,最终实现课堂转型和育人方式的转变。
通过多年开展有组织、有主题的教育科研,学校形成了生本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型、生本课堂观察量表、课例撰写范式等研究成果;至今已撰写相关课例76篇,科研论文数十篇,分别发表于市区各级各类刊物上,2022年《虹口教育》开辟“鲁迅专栏”,宣传学校课例研究。课例成果集《让变革真正发生——基于生本课例研究的教育教学改进》于2022年正式出版,42篇课例阐述了生本理念的主张,呈现了“双新”理念落实的全过程。
生本课例研究实施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提升。2020年以来,学生在综评、春考、高考中成绩稳步提升;教师各级职称评审成功总计14人次;教师开设3节市级公开课,4位教师参与上海市空中课堂录制了7节课,多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虹口区“先进教研组”“优秀教研组”。
三全导师,研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欲立己先达人。从2007年至今,学校历时十六年,历经三个阶段,开展基于学生个性、助力学生成长的“三全导师制”探索实践。
目前,“三全导师制”不断得到完善,如,自主研发“可视化数据模型”,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学业;积极实施“关爱计划”,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护航;开展家校联动,指导家庭教育;联动社会资源,优化生涯教育;学校还注重对导师的培训,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三全导师制”作为立己达人的渠道,已成为学校的育人品牌,2022年,开发上线了虹口区级师训课程“全员导师制背景下高中学段导师指导的路径和策略”。2023年出版《看见生长的力量——基于立人思想的“三全导师制”探索与实践》一书。德育案例《爱诚进韧首在立人》获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研究学生个性构建多维联动导航助力成长——鲁迅中学“三全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获“202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沪果同频共振紧密教育联动
2022年,为响应国家“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号召,在市区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践行“果洛所需,上海所能”的责任与担当,为沪果两地教育交流与互助提供助力。
学校派出优秀校级干部、青年教师去青海果洛进行对口帮扶;同时依托信息化建设,跨越空间障碍,实现教学同步直播、教研同频共振。未来,作为“沪果”项目的实训基地,鲁迅中学将以“教、研、训”三位一体为抓手,不断为果洛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