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的重阳
■陈茂生
同学包,“50后”兼家中长子。历史原因,初中毕业即赴外埠;多年职场辗转于造船、铁路行业,五十多岁返沪;先伺候久病在床的父亲,随后于母亲病榻前捧汤倒水。十余年间,“同学聚会”基本谢绝,爱好交流匆匆“点卯”。至年前,二老先后乘鹤西去;妥善处理各项事宜后,卸下了行孝重担的老包,年近七旬开始“临古人帖,温昔日书,拂几微尘,洗砚宿墨,灌园中花,扫林中叶,觉体少倦,放躯床上,暂息半晌可也”的潇洒生活。若谓及过往“寐不解带、暇不暖席”的三千多日,也是直言大倒苦水“苦哦,不过轮到了,没办法”话锋随即一转“现在对自己好点,争取晚点、爽气点”。
尽孝不敢惰、畏死不算怂,是对上一辈的承诺、对余后人生的态度;也是“50后”们最后的努力。
昔日弄堂生活时代,街坊邻居间朝夕相处,鸡犬之声相闻;有脾气坏、嗓门响的就会有龃龉,但一定会有“经常背爹妈到地段医院看病”之类的举动;否则被诟“对自己爹妈也不孝”就在邻里之争中失去至关重要的“舆论支持”,与当下的“社死”相同。以后动迁征收、结婚生子,出国留洋了,家庭结构根本改变;“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仅意味着传统、古朴与谦和,而且更有一点“非遗”气质。当轻结构家庭日益成了“主流”,如古人所说“妻子具而孝衰于亲”;昔日淘气撒娇的小子成了一亩三分地的“户主”,孝顺的含金量就越发升值越发珍贵。无论有钱有才有文化,能俯身父母床前喂食端水,方能谈“德才兼备、德位相配”。
至于“畏死”应是人性所致。倥偬半生,实惠实在度日的“50后”临睡前都会问个相同问题:“明朝吃啥?”甚为平淡乃至平庸,但表达了一份坚定信念:肯定能看到明天的朝阳。至于吃啥其实是有啥吃啥,没啥就买桶泡面“唏哩呼噜”也蛮爽;外卖则是不予考虑的。然后是夜半有梦:或蜷缩在隆隆作响的绿皮车厢,窗外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大漠“前方到站……”;或蜷缩在八人宿舍正欲翻身来个“回笼觉”,却见其他几位兄弟推门而入“‘高数’刚考好”瞬时头大……一觉天亮,方知岁月如此静好。年轻时身不由己,到暮年了才感觉一点“说了算”的快感,“50后”们深知“匆匆那年”的无奈和酸楚,更希望余下人生能足够长,也有体力有能力有心情慢慢地品尝。
无论古今,孝,都代表亲情和善良;“百善孝为先”是传统文化中要被永远传承的精华之精华部分。明朝律法规定官员父母死后须守孝二十七个月,谓“丁忧”;这是评价官员的重要标准。万历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逝世时处于新政改革紧要关口,张居正不能回荆州老家“丁忧”而被言官当面臭骂,堂堂首辅差点拔剑自戕谢罪。不过,既然“守孝”有好名声能当官,就有人走捷径。东汉人赵宣因住父母墓道二十多年而获“乡邑称”美名,“州郡数礼请之”皆推托不出。后来新任州官陈蕃关注其生活起居,知其在墓道这些年共生了五个孩子;勃然大怒,令将假孝子锒铛入狱。
九月九日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谐音“久久”,喻有健康长寿之意,因此也是“敬老节”。许多“50后”的重阳就是敬敬自己,古人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对自己好点”也就有了“尽孝”的名义。
早起,到附近点心铺买两块“重阳糕”,趁热就着豆浆,早餐就多了一番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