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寒山寺
■陈茂生
游姑苏,都要去寒山寺;游寒山寺,都会在石碑前读一遍著名的《枫桥夜泊》;并且总会听到游客在讨论:是这首诗让寒山寺成了千古明刹,还是寒山寺让这首诗得以隽永不朽?
唐朝进士张继是《枫桥夜泊》的作者,但关于此人生平语焉不详。据说是进士考中后“面试”时给皇帝的印象不佳,没有得到官位只能“待岗”,心情郁闷便游历各地寄情山水之间。冬天某晚系舟于枫桥边,子夜时分又被寺庙钟声吵醒,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挥笔写就千古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成以后,名噪一时,官位也如愿而至。
但到了宋朝,一直主张写文作诗应当“事理真实”反对只为好句而不顾事理的文学大家欧阳修提出了质疑。在《六一诗话》中列举一些“事理不实”的案例时,首先就说“唐人有诗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半夜不是打钟时却说“夜半钟声”便是事理不实了。若用现在语境,可以推定那位前辈张继为了写好词佳句而硬写、虚构了这一场景。古时的城市寺庙多有钟鼓楼,通常是撞钟报晓,击鼓播晚,所以成语“晨钟暮鼓”至今也有引用。如此一来,欧阳老师说得不无道理。
不知那时就有“蹭”名人热度、或其中的些许不屑、轻慢不受待见;有人就执意跟欧阳修“杠上了”。翻阅史料后“吐槽”早在《南史》里记载“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甚至还有一个叫丘仲孚的读书人“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说明“夜半”的确有钟声。或许古代也有“名人难”。欧阳修可能原本只想打一下捧一把;所以话说得很委婉“句则佳矣”再挑点小刺;不曾想会被人奚落了一番。到此,“夜半钟声”就成了传统文化里的一段趣话。
倒是千百年以后,权威媒体一篇文章的题目“姑苏城外寒山寺”在“新闻写作课”上被老师反复举例点赞;说是从张继笔下的“城外”到如今的“城内”,原本荒郊野外的寒山寺成为繁华市区里的4A级景区;一字之差的精妙体现了苏州的大发展大飞跃。满满一课堂学生想必对此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再以后看到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竟有点走神,仿佛觉得海明威写小说前,一定读过那首《枫桥夜泊》或到寒山寺来过一般。
无论是以诗壮景还是以景携诗,寒山寺一如千年就在那边;无论之前读或没读《枫桥夜泊》,很多游客到这里都带着“不虚此行”“到此一游”的满足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