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萌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4年11月15日
4
版)
□ 李雪萌
位于亚洲腹地、祖国西北的新疆,地广人稀,而物产富饶。新疆各地区之间的来往,资源的输送,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大大依赖于交通运输。百年以来,把铁路修进西陲之地的理想,从未停止。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一代代铁路人的共同奋斗之下,新疆目前已拥有以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南疆铁路为主的铁路运输体系。如今,格库铁路全线开通,这条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于《建国方略》中规划的“青新铁路”终于全线通车,铁一院人再为“留白”的祖国西部大地,勾勒出一条雄浑苍劲的钢铁线条。
“从2010年前期研究开始,整整10年,铁一院上千名技术人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将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才终于迎来了今天的通车”,格库铁路总体冯德泉深深感叹。而格库铁路通车的背后,又何止一个十年。由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格库铁路自1956年起先后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勘测设计与研究,是我国勘测设计历史最长、研究次数最多的铁路之一。
昼伏宵行经大漠
云阴月黑风沙恶
格库铁路新疆段全长708公里,风沙段落达到了390公里。由于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的开阔平坦敞口,地势相对较低,穿越天山东段山脉垭口的气流向西南扩散,狭管效应导致区域盛行东北风,风力强劲,频率极高。塔里木河又带来充足的松散沉积物,沙源丰富,使得铁路沿线沙尘肆虐、风蚀严重、沙害频发。“风沙恶”,是格库铁路沿线必须解决的头等难题。
为了避免防护措施不当可能带来的影响,铁一院在设计建设中坚持贯彻“先试验、后施工”原则,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开展综合防沙治理试验,历时4年持续开展专题研究、野外观测、室内风洞试验,摸清了铁路沿线风沙活动规律,建立了不同风沙环境铁路防沙标准体系,采取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措施确保格库铁路运营安全。
从若羌到库尔勒之间,铁路必经台特玛湖南侧严重风沙流区域。铁一院综合考虑防沙效果和铁路运营安全、工程投资、后期养护维修等因素,最终采用24.558公里高架长桥,一次通过台特玛湖及其南侧严重风沙流地段,既为湖区的野生动物预留了活动通道,又最大限度守护台特玛湖的水源和自然生态,保护着沙漠之中这难得的、灵动的“明眸”。
极目金黄千里秀
自成一景阅沧桑
格库铁路沿着塔里木河中下游延伸,区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胡杨林,与周边天然林草共同构成一道生态屏障,维系着南疆人们的生活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维吾尔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而生长在这黄沙大漠之中的“美”,必然不只在其样貌。漫漫荒原,浩浩朔风,“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传奇铸就了胡杨的灵魂。它历尽风沙,阅尽沧桑,在大漠戈壁上书写生命的奇迹。
由于根系发达并有强大的根压,胡杨不仅能在干旱、恶劣的气候下生存,还能从盐碱化的土地中吸收水分,几乎是生物防沙最好的选择,是大自然给这片无尽沙漠的恩泽。铁路经过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国家公益林区域时,铁一院设计者严格遵循“靠近公益林、但不进入”的原则,通过卫星遥感数据、高清卫片、GPS圈绘、现场调查等手段基本摸清区域胡杨林的分布,使线路最大程度绕避了胡杨林区,充分发挥胡杨林天然的生态优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沙漫漫,长路漫漫。
全长1200公里,打穿阿尔金山、跨越罗布泊,穿行130公里的无人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更是一条漫漫长路。仅为了防沙治沙,铁一院技术人员就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研发了门帘式阻沙障、装配式芦围格室固沙障等7种阻沙固沙结构。在保证体系防护效果的同时,有效提升外侧阻沙栅栏的寿命,实现阻沙结构的合理化。而风沙防护仅仅是开始。
“沿线电网薄弱,外部电源匮乏,保证铁路用电设备的供电可靠性是当务之急”,电力专册张晓辉说,“由于无法接引外部电源区段,我们反复研讨,终于确定了电力配电所利用牵引变电所电源的方案,采用净化电源装置新产品、新技术,解决了配电所电源问题,让沿线供电更加稳定可靠”。
格库沿线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劳动力成本高昂、施工质量控制困难。铁一院设计者在沿线信号楼、区间基站、站区宿舍楼采用装配式建筑,不仅效率高,质量可控,同时大大减少了现场的劳动强度。此外,他们还在部分具备条件的会让站进行了无人值守站设计的尝试,减少定员和房屋面积。这每一次攻关、每一点创新、每一步尝试的背后,都不知是建设者多少个难眠的夜晚。
格库铁路已通车,而科技创新的漫漫长路上,求索永不止息。
再回首,已十年。
冯德泉把奋战在格库铁路的那些日子总结为“与寂寞为伴,和风沙共舞”。其实建设者们就是大漠中的胡杨,迎着漫天肆虐的黄沙,脚踩辽阔荒芜的大地。团队的支持、家人的思念、战友的鼓励,他们汲取任何所能收集到的“养分”,不断壮大心中的信念,历尽风沙,为大漠戈壁和沿线各族人民踏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幸福之路。
再回首,“胡杨”无悔。
你看,黄沙大漠疏烟处,钢铁巨龙飞度。
作者单位:铁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