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铁路建设报

背上行囊再出发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4版:万水千山       上一篇    下一篇

袁 鹏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4年08月23日   4 版)

    □ 袁  鹏

    他是“老挝店长”,凭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系列视频,他一跃成为千万级“网红”博主。用他的话说,在老挝,谁把镜头对准中老铁路,谁就掌握了流量密码。

    他叫熊涛江,中老铁路站房二标项目的维保负责人。熊工时常自嘲,“我们工程人就是一块‘腻子’,哪有需要就往哪里‘抹’。”只是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从建设到运维,他这一“抹”就是1536天。

    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2023年4月13日,我登上了中老铁路国际旅客首发列车。

    从昆明出发,一路向南,跨越1035公里高山河谷,最终抵达老挝首都万象。在中老铁路修建以前,很难想象,老挝2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一段3.5公里长的铁路。3.5公里,甚至不足以让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奔跑一分钟。

    四面环国、深居内陆,老挝被形象地称为“陆锁国”,而打破这层封锁的正是中老铁路。中老铁路是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老挝店长”跟我说,“可别小看老挝段这160公里/小时的车速,对老挝来说就是腾飞。”过去,从万象到琅勃拉邦,300公里的路程,坐大巴,翻山越岭,需要8个多小时。如今,1小时50分钟、追部剧的功夫就到了。

    为了让老挝人民早日坐上火车,2020年5月,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的55名同事毅然决定奔赴前方。

    火车上,故地重游的李进向妻子李陈思展示着他的作品。短短6秒钟的“刷锅”镜头背后,是他们11个月边战疫边施工的成果。

    为了展现“千年佛都”的风貌,琅勃拉邦站采用“人”字形坡屋面,双曲面“卅”字形异形结构,多达5层的屋面钢结构网架,疫情再加上一眼望不到头的降雨,7家钢结构专业施工队看完直摇头。

    孟军伟过去常听老铁道兵讲,火车到点不能开通,躺在那也得让火车轧过去。经历完中老铁路,他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最终,嘎西站、蓬洪站提前15天主体结构封顶,墨江站被评为“美丽站区”,万象站、琅勃拉邦站被评为全线标准化工地,中老铁路获评海外工程鲁班奖。置身万象站,当中国结与占芭花在头顶绽放,不少游客都惊叹,“没想到,老挝也有中国同款站房。”

    历时一年半,中铁建设一次性交付12座精品站房。可对于我的同事们来说,这580天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漫长,漫长到孟军伟错过了母亲生前的最后一面,王科错过了女儿的降生,李进的婚礼一再延期……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分明就是一群习惯了坚守的“腻子”们而已,那些不轻言放弃的人,只是更懂得“使命”二字的意义。

    讲到这儿,我自觉距离“小美满”还缺少点什么。

    就在李进曾经工作过的万荣站,李进向妻子李陈思单膝下跪,两人共同写下了在老挝的第18张明信片:“愿这一生都有你的相伴,余生和你看遍祖国大好河山。”过去,一封明信片从万象寄到昆明需要半个月时间。中老铁路通车后,这份思念可以实现朝发夕至。

    当我回到起点昆明站,往来的人群很少留意这座雕塑,它就是中老铁路“零公里标”:外径1435毫米,寓意中老铁路的标准轨距;基座高度1225毫米,寓意中老铁路始建于2016年12月25日;底座半径1961.425毫米,寓意中老两国1961年4月25日建交。毫厘之间,无不流露出中国建设者的浪漫。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昆明南站,提出,“工程要经得起考验,建材不能含糊,安全生产一刻不能放松。”从昆明南到中老铁路,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重庆东站、西安东站,殷殷嘱托,字字难忘!从背上行装扛起枪,到背上行囊再出发,新时代铁道兵志在四方!

    今年是光荣的铁道兵成立76周年,虽然铁道兵已经成为一段历史,但我想说:前辈们,请放心,铁道兵精神没有忘、铁道兵事业还在……奋斗,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中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