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坡 刘 婧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4年07月13日
4
版)
□ 胡东坡 口述 刘 婧 整理
无人机飞速盘旋,冲锋舟劈波斩浪,百余台排水泵马达轰鸣……深夜的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乡团东村抢险现场,灯光照耀下如同白昼,千余条排水带在大堤外侧开启疯狂“吸水”模式,哗啦啦的水流奔入洞庭湖。
人不是生来就勇敢的。当汹涌的洪水没过头顶、随时掉落的石子高悬头顶……“怕”是本能,而“不怕”是一种选择!作为全国仅有8支国家级隧道救援队之一的中铁十七局太原队抢险救援队员,我们背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坚定地驱使我们无畏前行。
洞庭湖堤坝发生决堤险情,垸内滞留水量相当于15个西湖,倾泻而出的洪水冲垮百姓家园。7月8日18时,接到抢险指令后,我们星夜跨省机动14小时,携带蛇眼生命探测仪、皮划艇、冲锋舟、排水车等10余(台)套智慧化应急抢险救援设备,翻断壁、越河床,成为第一支抵达排涝点的队伍,上级把子堤过水最深的地段交给我们。
眼前的场景超乎想象:房屋倒塌、农田被毁、水痕延伸到周边房屋一楼顶部,短短三四百米,仅大滑坡就有四五处,泥土裹挟着石块和树木横亘在路上,垮塌处,已经吸满水的土层还在不断向外淌水,不远处,一望无际的洪水犹如张开“血盆大口”。
“猪都被冲走了”“啥都没了,房都淹了”“连吃饭的碗都没了”……村民们的话,让我们震惊又心疼。在与上级确定好救援方案后,我们兵分六路,全员穿上救生衣下水,沿着堤坝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地势最低、排水量最佳位置,同时,采取“人歇机不停、轮班倒作业”措施,24小时持续推进排水。水深没头,我们腿脚一直泡在洪水中,脸和胳膊又因高温灼晒红肿脱皮,指缝磨破。突然,在漩涡中心,浑浊的洪水混杂着杂草瞬间灌进我的耳鼻,半个手掌大小的毒虫落在我的后颈,被蜇咬的痛感席卷全身……短暂窒息后,我被队友拉了上来,意识逐渐恢复,后颈瞬间鼓了毒包。
抢险间隙,我们以沙袋为桌,汗水“拌饭”,席地而憩,用污水冲洗疲惫瘙痒的身体,消瘦的颧骨日益突出。经过2个日夜奋战,顺利铺设水带60条,安装排水泵20个,排水近20万立方米。听着哗哗的排水声,那一刻,我们用团结和信仰组成救援线。
“我们完完全全相信你们!”当地村民陈伟拉着我的手说,1996年那次洪水过境至今,生活条件渐渐变好,不久前,刚装修了新房屋,如今,生活虽又要重启,但看到越来越多的救援力量,他们也有了百倍信心。
从业以来,我们已经参与了多起抢险救援。河南新乡大暴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我们手挽手、肩并肩搭建“人形锁链”开展救援,迅速为受灾者打开救援通道,将人民转移到安全地点;辽宁盘锦饶阳河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洪水,我们徒手挖掘出水口、布设水泵、连接电缆,经76小时奋战,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受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表扬。
每一次救援结束后,本想悄然离开,却没想到夹道欢送的百姓早已等候多时,一有机会就将整箱食物从车门空缺处“硬核投喂”,尤其听到“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们”时,我们经常破防。但,这是幸福的泪,是光荣的泪。
为了给人民最值得信任的中国式救援,我们自主研发SDJY120型自进式救援通道,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揭榜攻关项目验收,创新研发的大口径钻机辅助工装设备,在中国铁建全系统207个参评项目中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缩短救援进场前期准备时间30%以上,极大提升了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从隧道塌方救援到抗洪救灾,从抢修受损铁路到扑灭山火……参加救援13年来,每一次跨越山海,与时间赛跑,只为托举起生命的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迹象,绝不放松每一次救援行动,这是中国式救援为人民带来的满满安全感。
哪里最危险,我们就去哪里!哪里最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灾难面前,迎难而上,抉择面前,人民至上。这绝不只是口号,更是成千上万个像我们一样,在大灾大难面前毫不犹豫地逆行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是我们对国家和人民最庄严的承诺。
(胡东坡系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队常务副队长)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