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中国铁建足迹感悟使命担当
梁栋方
《
中国铁道建筑报
》(
2024年06月23日
2
版)
 |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任双欢 摄 |  |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雷佳民 摄 |  |
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高铁站房工程——昆明南站。 张启山 摄 |  |
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机在福厦高铁开启海上铺架。 吴 凡 摄 |  |
卢塞尔体育场,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中国企业首次承建的世界杯主体育场。 黄韬睿 摄 | 本报记者 梁栋方
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顺利结题,亚洲第一高墩矮塔斜拉桥渝湘复线高速公路磨寨乌江特大桥合龙,世界首台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昆仑号”荣耀入选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成果……日前,中国铁建施工建造全产业链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性进展,成就令人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中国铁建项目视察调研。在施工现场、在员工驻地、在项目开竣工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亲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镌刻在中国铁建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心间。
以新思路促新变化,以新举措创新成就。中国铁建各级各单位持续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精雕细琢 铸造经得起考验的时代精品
夏至时节,云南清凉如春,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昆明南站,宛若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祖国西南,孔雀开屏的艺术设计寓意着开放进取和热情好客,成为昆明的地标性建筑。
“工程要经得起考验,建材不能含糊,安全生产一刻不能放松。”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建设承建的昆明南站,对全体建设者提出要求,其心忱忱、其情殷殷。
工程质量是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中国铁建始终牢记质量是企业的信誉和“生命线”,不断筑牢创建精品工程的基石。在昆明南站施工中,中铁建设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守“双百方针”和“安全是天,质量是根”理念,将质量文化、安全文化融入企业“五种”特质文化,创新提出“五大建造”,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切实发挥“中国高铁站房建设主力军”“中国高铁站房改造建设王牌军”作用。2016年12月28日,昆明南站建成通车。昆明南站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于一身,成为中铁建设首个“大满贯”获奖工程。
丹心铸壮志,奋斗写辉煌。进入新时代,中铁建设将“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客站建设新理念与“精心、精细、精致、精品”建设要求融入站房建设,承建了新时代精品智能客站示范工程北京朝阳站,让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5座站房亮相“世界屋脊”,一次性交付包括中老铁路国外段面积最大万象站、佛教之都琅勃拉邦站等共计12座站房,承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新接全国在建最大站城景融合的高铁枢纽重庆东站等一批代表性工程,累计在全国64条客运专线承建铁路站房达200余座,建筑面积超600万平方米。所施站房共收获鲁班奖13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7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5项,以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连线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工地现场。总书记勉励大家争做“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注重安全生产,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建设者努力创造“雄安质量”,中铁十二局雄安站总工程师贾玮作为雄安站清水混凝土研制的主要成员之一,进行了上百次试验,使雄安站成为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建设的高铁站。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总书记点赞的港珠澳大桥,中国铁建建设者用“走钢丝”般的专心、专注、专业攻克了一道道建设难关,取得了数十项国际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成就了这座世界桥梁界的丰碑。
铁路连线成网、公路点珠成串、桥梁连接四海……截至目前,中国铁建建设了中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参与了我国所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通达八方,流动的中国活力满满。
勇担使命 深入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力援建坦赞铁路。铁道兵和其他队伍5.6万余人次奔赴非洲,以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提前建成工程质量一流的坦赞铁路。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于25日专程前往位于坦桑尼亚的援坦中国专家公墓凭吊,指出要弘扬坦赞铁路精神,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中非友好合作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走出国门的中国铁建人,“铁”的责任和担当从未褪色。
十多年来,中国铁建勇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锋军,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努力构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以股权投资、设计咨询、铁路运营管理、工业园投资开发与运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土地整理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建设沿线经济带,实现国际产能的广泛合作。
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中非合作。中国铁建在非洲深度参与铁路、公路、机场、桥梁、港口、供水、工业园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促进中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国土木在东非区域累计新建和更新铁路3310公里、公路623公里,为175万人解决饮用水问题,还先后为将近2万名当地员工解决就业问题,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祭扫援坦中国专家公墓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中国土木成功签约了坦桑尼亚马古富力大桥、坦桑尼亚中央线标轨铁路五标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巩固铁路主业龙头地位的同时,水务、路桥等各业务领域齐头并进。
非洲大陆设施完善的第一所全非疾控中心——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控制中心总部一期竣工;马达加斯加图利亚拉供水项目投入使用,解决了长期制约图利亚拉市周边60多个村庄、超7万人口的饮水问题……近年来,中国铁建持续贯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实施“海外优先”战略,在海外累计设计、建造铁路及城市轨道总里程超过21000公里,位居中资企业第一。中国铁建在发挥基建全产业链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共建“硬联通”的同时,也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与世界各国人民“心联通”。
挺膺担当 争做美好生活建造者
从地图上端详甘肃,宛如一柄玉如意,蜿蜒在陇原大地913公里的黄河,就是缠绕其间的那条丝带。在这柄玉如意的中东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水平的6%,是我国最干旱的区域之一。而位于甘肃南部的洮河,是黄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水量充沛,却与陇中相隔“千山万壑”。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是甘肃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引洮工程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
在引洮供水工程最为艰难的施工阶段,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中铁二十局承建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6号隧洞施工现场实地考察,勉励建设者把人民群众盼望了半个世纪的“甘露工程”建设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甘甜水。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建设者严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准坐标、勇担重任,攻克地形复杂、开凿大量隧洞、架设诸多渡槽等水利施工技术难题。2014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现正式通水,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陇中的希望之源。陇中群众祖祖辈辈“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甘肃中部干旱地区3市7县区232.5万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暖色”折射着高质量发展“成色”。无论是民生工程,还是利民举措,中国铁建在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同时,也为拼搏奋斗者创造着条件。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对普通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在心。
2013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看望慰问建设一线的劳动者,并深入工人生活区,了解农民工范勇一家人的生活。总书记强调,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全社会一定要关心农民工、关爱农民工。
十余年来,中国铁建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和提高农民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建立农民工夜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手把手教会农民工先进生产技术,把关心关爱农民工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在企业制度的强有力保障下,如范勇一般的产业工人工资实现了翻番增长。稳定的经济收入不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让他们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领袖关怀铭记心间,勇蹚新路步履铿锵。经济运行稳健提质,结构调整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铁建足迹,中国铁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担当实干的具体行动,破难题、增动力、化风险,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