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人民铁道报

松花江上的红色旋律

日期:10-05
字号:
版面:第4版:文景       上一篇    下一篇

  充满节日氛围的滨洲铁路桥。康 健 摄

  胡艳波郑惠壬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9月3日,这首诞生于1936年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响彻天安门广场。在九三阅兵现场,学生们眼泛泪光、齐声合唱。

  松花江,黑龙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内河中仅次于长江、黄河居第三位的大河。流域面积达54.6万平方公里,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

  松花江的滔滔江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滨洲铁路桥宛如一条璀璨的巨龙横卧在松花江上。它曾承担铁路运输功能113年,被哈尔滨人亲切地称为“老江桥”。如今,它已变身为中东铁路公园观光步行桥,成为松花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九一八事变后,无数东北百姓被迫流亡到西安,这首歌的创作者张寒晖看到他们无家可归的惨状,听到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日寇的控诉,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一个夜晚,隔壁房间传来一位东北姑娘的哭声。张寒晖以哭声为基调,融入河北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和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创作出这首不朽经典。歌曲一经问世,便迅速传唱开来。先在西安传唱,随后在背井离乡的东北军中流行,进而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如今,在松花江畔,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都诉说着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条条以抗日民族英雄命名的道路,一曼街、兆麟街、靖宇街等,也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时刻提醒着人们,英雄从未远去,当珍惜今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