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门,以最具良渚文化特色的玉琮为标志。陈慈林 摄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先民狩猎群雕。陈慈林 摄
周水欣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需要提及一位年轻的考古人。1936年5月,西湖博物馆正在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年仅25岁的施昕更也参加了这次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在家乡良渚一带见过一些石器及陶片,其中就有这种有孔石斧。施昕更多存了一份心思:这两地的石斧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良渚为什么也有这种石斧出土呢?这些疑问让施昕更有了回良渚调查的想法,由此揭开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一角面纱。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都邑遗址。良渚古城距今已经有5300年历史,比殷墟还要早1000多年,核心区是莫角山。大莫角山宫殿处的遗址建在高大的台地上,宫殿用淤土夯筑而成,为防止沉降,还用木头做了地基,当年考察时在坡面上发现了木屑的残留。宫殿区有39万平方米,内城280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整体为三重向心式格局,据说是为了凸显权力中心的象征意义。
宫殿四周有壕沟,应该是当年的护城河。5000多年前的良渚地处湿地沼泽中,城内水网丰富,先民以捕鱼、狩猎为主。古城遗址展现的水城规划格局和营造技术,反映了当年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市和建筑特色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在公园内,可见大面积淡灰黄色沙土覆盖的区域。这些沙土很有来头,看介绍,是由黏土和沙土相间夯筑而成,平均厚度30厘米至60厘米,最厚处有130厘米,制作考究,质地坚硬,据说是举行宗教祭祀仪式的场所。
莫角山台地共发现35座房屋遗址,这里是古城内王族和贵族们居住和活动的场所。远远看去,小莫角山台基上矗立着高低不同的黑色木柱,好似图腾。走近看,是“17号房屋基址”,推测是墙立柱,展现的是当时建筑的布局。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巨型木构件展示区。据记载,2017年,考古人员对钟家港古河道进行了多次挖掘,先后发现了15根长短不一的木构件,最长的有17.2米。考古学家测定,这些木构件已被埋藏了5000年。这些巨型木构件,位于紧邻宫殿区的河道中,猜测可能是建造宫殿的梁柱,但不确定。这些木构件反映了新石器时期文化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最大最古老的木构件。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原件已送去实验室脱水处理了。现在坑里的“木桩”是3D打印重塑的。那肌理的感觉、老木头的姿态,非常逼真。
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精美的玉器,特别是玉琮与玉璧,体现出高度发达的工艺技术。在古代,玉器是权力的象征。园区里可见巨大的玉琮群雕。这些玉器常常饰有神人兽面纹,被认为与当时的祭祀制度有关。
王城内,以宫殿区为核心,周围还设有贵族墓地、仓储手工作坊以及水路交通系统等诸多功能区。考古学家在城址周边发现宏大的宫殿建筑区与水利工程系统,外城还有17处断续分布的长条形台地。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是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古文明,其社会分工明确、组织严密,颠覆了过去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认知。
1959年底,考古学家夏鼐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开启了良渚文化研究新历程。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亚运会的火种就取自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莫角山上。
出园区,打车去良渚博物院,约20分钟便可抵达。在这里可看到一系列的玉器,玉琮、玉璧等在博物馆特殊灯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出行提示
南京南—杭州西:G3023、G7581
北京南—杭州西:G171、G37
广州东—杭州西:G3068、G3072
从杭州西站乘420路公交车到瓶窑镇政府站,再转乘495路公交车到凤都工业区站,步行即可抵达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