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山公园眺望故宫博物院。柴 娜 摄
故宫博物院的太和门广场,玉带般的内金水河潺潺流过。柴 娜 摄
天坛和天安门同框,尽显北京城的庄重与浪漫。王鲁豫 摄
彭文斌
提起老北京的精华,很多人自然会想起中轴线。有人说,一条中轴线,半部中国史。也有人说,北京中轴线串联起了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温度。我想说,沿着中轴线行走,可以寻觅到一种中国气象、一种中国精神的集合。
从空中俯瞰,这条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长达7.8公里的城市轴线上,坐落着万宁桥、故宫、天安门城楼、正阳门、天坛、先农坛等多座标志性建筑,犹如明珠镶嵌,熠熠生辉、美不胜收。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在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来,“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成型于明朝,发展于近现代。受古代“择中立宫”思想的影响,各种礼制建筑沿着中轴线排布,体现了“皇权至上”“礼乐和谐”的治国理念,展现了中国文化对秩序的追求以及理想都城严整、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等思想。
《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中”字表达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也融入了中和、中庸的观点和择中立国、择中立都、择中而治观念的哲学逻辑。时间与空间在这儿有机结合,天、地、人三才在这儿完美融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思想在这儿得以立体呈现。它仿佛一根定海神针,在整体上构成一个严整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区域内的建筑既统一在中轴线周围,又不失个性,实现了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如同各色乐器和音符交相辉映,最终汇成磅礴的交响乐。
我不止一次默默凝视着这条中轴线的平面图,感受着其中的仪态和气度;不止一次行走在这条中轴线上,试图解析其间的神秘和奥妙。原来,一座都城的营建一旦与传统民族文化结合,竟然可以孕育出如此深邃的内涵,产生如此巨大的磁场,展现出如此迷人的魅力。
穿过时空隧道,我看见一条条胡同里的四季景色,看见一座座四合院里的日常烟火。一代代北京人簇拥于中轴线周边的什刹海、北锣鼓巷、南锣鼓巷、大栅栏、鲜鱼口等地,紧一拍慢一拍地过着日子,构成了丰富、多维的市井民俗。他们的面孔被中轴线上的日月所映照,他们的精气神被中轴线上的文化所熏陶,他们已然成为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说:“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还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觉得,只有真正了解中轴线内涵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哲理的文字。
漫长岁月里,中轴线是一条精神的线,象征一种秩序,更是一条具象、实用的线,老百姓沿着这条线火热地生活着,集会、庆典活动司空见惯。物质与精神、宁静与喧嚣是这个世界的两面,也是悬挂在中轴线上的两种果实。当晨曦披在那些被岁月一次次雕琢的建筑群上,人间再一次被唤醒;当落霞染红那些旅人的脸膛,倦鸟该一一归巢了。中轴线上有北京人的衣食住行,也有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一部记录人间沧桑的历史书,也是一部藏着生存之道的哲学书。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1951年,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里如是说。
不妨让我们沿着中轴线出发,去感受北京的万千气象。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温度,也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息。这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出行提示
上海虹桥—北京南:G6、G8、G10
西安北—北京西:G652、G56、G88
沈阳北—北京朝阳:G3604、G952
广州南—北京西:G1580、G82、G80
乘高铁到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朝阳站,换乘地铁到1号线,从前门东站或前门西站下车,步行至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