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景区。蒋向云 摄
西夏陵博物馆。黄颖暄 摄
游客在西夏陵参观。黄颖暄 摄
娄国标
今年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总数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西夏在贺兰山东麓巍然屹立了近200年,历经萌芽、生长、发展、繁荣、消亡,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翻开史册,关于西夏王朝的记载并不丰富,通过有限的资料可知其发展脉络:北宋末年,时局纷乱,辽金并起。党项族的拓拔部在九曲黄河之滨,凭借河套地区土地的丰腴,借贺兰天险,在夹缝中悄悄发展,及至李元昊时期,羽翼渐丰。雄心勃勃的西夏王李元昊,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国号“大夏”。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前期与北宋、辽鼎足而立,中后期与南宋、金并立,被人形容“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既有沃野千里、丰茂水草,又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这里,西夏人辛勤劳作、发展生产、创立文字、智慧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文明。
西夏王朝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留下短促而闪烁的光芒,也遗留了许多神秘而难解的谜题。比如,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遗存——西夏陵。
西出银川30公里,以贺兰山为背景,一片无垠的荒漠中,矗立着多个形似金字塔的陵墓,凝重而沧桑。西夏陵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王陵主要以夯土筑成,古埃及法老金字塔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而成。从质料和构架上看,两者大相径庭;但从美学角度观察,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曾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抵达西夏陵。夕阳西照,也许是品读西夏陵的最佳时刻。
站在这里,除了领略贺兰山雄浑悲怆的气魄外,更多会被西夏陵的历史沧桑所感染。如果不是史料记载,谁能想到,那金黄泥土覆盖的,竟会是一个王朝曾经的辉煌;那被千年风沙掩埋的,竟是一脉灿烂却短暂的文化?此时,没有了当年铁骑奔腾、两军厮杀的残酷,唯有屹立千年的贺兰山以及一座座沉甸甸的土冢,无声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没落、喧嚣与宁静。
太阳久久舍不得隐去,山风愈发显得凛冽,贺兰山巍峨冷峻,与王陵慢慢斜长的暗红色身影,形成一幅沧桑的历史画卷。
历史,并不只记录于纸上。一座山、一条河、一栋建筑、一处遗址、一道风景……它们生长于旷野之中,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是中华文明之树开出的绚烂之花。
我们期待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人更全面地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出行提示
北京西—银川:G667/670、D267/266
上海虹桥—银川:G1802/1803、G3174/3171
广州南—银川:G1168/1165
成都东—银川:D1998/1995、G3442/3439
从银川站西广场乘坐708路公交车,至西夏陵站下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