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6时15分,北京电务段信号技术科的值班电话突然响起。“张科,唐包线杨木栅子到赤城下行线4131G轨道电路红光带!”接到电话的信号技术科科长张海生快步赶到调度指挥中心,紧盯着监测终端上跳动的数据曲线,凭借成百上千次应急处置经验,他立刻判断出问题所在——接收端匹配电压器故障!
“张科长就像咱们信号设备的‘全科医生’,线上有啥‘疑难杂症’都难不倒他。”信号技术科业务指导康伟由衷赞叹。这样精准的诊断,在张海生28年铁路信号生涯里早已寻常。
在张海生看来,信号安全不能仅靠应急抢修,更要立足于扎实的基础管理和设备质量的持续提升。丰沙线标准化建设验收阶段,张海生带队一头扎进旧庄窝站,发现一组道岔的开程比标准值多了5毫米,尽管可以正常运用,却容易留下隐患。“标准线建设,就是要立标杆,这组道岔必须返工!”在张海生眼里,标准就是差一点儿也不行,他守在现场指导调试,直到道岔各项参数完全符合标准。
“电缆就像铁路信号系统的‘神经脉络’,容不得半点闪失。”这是张海生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针对管内线路部分区段电缆老化、绝缘性能下降的问题,他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建立“监测—分析—处置”闭环机制,坚持“零容忍”原则,对管内1611公里电缆进行全面“体检”,整治更换不良电缆,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道岔尖轨位移导致故障的问题在现场反应强烈。为此,他带领业务骨干全力投入,参与研制道岔尖轨限位器,如同为道岔尖轨打上了“固定支架”,有效破解了外锁道岔斥离尖轨位移的难题。在信号设备监测方面,以往主要依赖人工定时查看数据与分析报表,不仅效率较低,还容易忽略一些早期的细微隐患。为解决这一痛点,他参与开发了信号集中监测智能预警及诊断系统,相当于为信号设备装上了灵敏的听诊器,能够更早捕捉设备隐患,实现更精准的超前预警,大大提升了预防性维修的效能。
每当看到列车载着旅客平稳驶过,张海生总会欣慰地说:“给设备看病,就像给人看病一样,技术是基础,责任心是灵魂。图纸上的每一条线,都是设备‘血管和神经’的分布图,每一次技术改进都是为了让‘诊疗手段’更精准,每一处隐患排查都是为了守护列车的‘生命安全’。”
蒋琳琳黄欣语刘颖慧
编后从凌晨抢修时的精准判断,到标准落地时的分毫不让,再到技术攻关与匠心传承,信号设备“全科医生”张海生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铁路人最珍贵的坚守。无数像他一样的铁路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专业守护安全,用执着诠释担当。正是这份对“小事”的较真、对职责的敬畏,汇聚成推动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