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工务段辽阳线路车间职工使用轨道检查仪对线路设备进行检查。杨 问 摄
尹晨曦赵鑫
无人机仅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座桥梁的全方位扫描,相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5倍以上,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破解了“人眼看不到、手够不着”的巡检难题,助力工务系统秋检工作迈向智能化、精细化。
秋日辽南,天高云淡。9月23日,在辽溪线43公里处,鞍山工务段桥隧科桥梁工程师李欧和同事李明伦正熟练地操控无人机,对铁路沿线山体危岩孤石和挡墙等进行图像采集和病害分析,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在终端屏幕上清晰显现,为分析研判设备状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铁路路桥设备秋检手段不断进步。往昔,桥隧工依靠登高设备和简单工具,在崇山峻岭间跋涉巡检,不仅效率低,而且安全压力大。如今,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鹰眼”能够清晰拍摄铁路周边的桥梁、隧道、山石等情况,为铁路职工提供更为高效、精准的数据。
无人机仅需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座桥梁的全方位扫描,并将拍摄的影像实时回传至地面终端,结合AI算法自动识别隐患,精准标记位置和等级,相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5倍以上,且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彻底破解了“人眼看不到、手够不着”的巡检难题。
在地面巡检环节,轨道检查仪同样大显身手。这个集测量轮、传感器、笔记本电脑等于一体的“主力干将”,在钢轨上平稳前行,能通过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实时捕捉轨距、水平、高低、轨向等关键几何参数的变化。它既能在秋季设备巡检中快速完成小范围线路的“体检”,又能在大修后对作业效果进行精准复核。以前,该段通过人工道尺测量轨距、水平等参数,每人每日仅能检查3公里线路,且需手工记录数据;而现在,轨道检查仪日检能力达8公里,并且能将生成的数字化报告直接上传至“工务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平台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可以精准分析线路病害发展趋势,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线路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在数据管理层面,“工务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隐患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平台整合无人机、轨道检查仪、人工检查等多渠道数据后,构建起线路设备“健康档案”。系统发现隐患后,会自动分析形成报告,为工务维修提供建议。车间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制订生产计划,并将派工单下发至维修工区。工区完成整改后,上传现场照片和回传数据,平台自动核验整改效果,做出作业质量保质期分析,确保隐患“发现—派单—整改—核验”全流程可追溯。
此外,平台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病害规律,为下一年度维修重点和日常养护计划制订提供数据支撑,推动秋检工作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
从攀山越岭的“铁脚板”,到翱翔九天的无人机;从依赖经验的道尺测量,到数据驱动的智能平台;在科技的助力下,工务系统秋检工作迈向智能化、精细化,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筑起更加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