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人民铁道报

蜀道脊梁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2版:视界       上一篇    下一篇

  许金砖

  194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感谢四川人民》,文中写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在这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大后方,交通线建设成为维系抗战命脉的重要工程。杜镇远、萨福均、蓝田、江大源等一大批铁路工程专家,于绝境中投身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与四川人民携手,成为战时交通线的核心建设力量,共同书写了一部以筑路践行救国理想、于巴蜀山水开辟通途的壮丽史诗。

  成渝铁路作为连接西南与西北的交通要道,命运与抗战进程紧密交织。1936年6月,该线路启动测量工作,首任总工程师蓝田主持勘测设计。1937年6月正式开工。抗战爆发后,工程进程严重受阻,铺轨计划未能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建设,1952年全线通车,才圆了巴蜀人民长达半个世纪的夙愿。

  叙昆铁路作为西南交通大动脉,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通道。抗战时期,它仅完成昆明至沾益段铺轨。即便如此,在萨福均等专家的努力下,这段铁路仍成为转运“驼峰航线”物资的关键内陆通道,凸显了铁路运输的战时价值。

  抗战期间的四川交通工程中,铁路专家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战时淬炼的专业精神与技术理念,不仅支撑了抗战时期的交通“突围”,更在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为建设动能,形成了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

  四川民众也以血肉之躯托举起抗战中的交通命脉。他们承担大后方道路、飞机场等军事工程的修建任务,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不仅是交通,四川人在战场上也贡献巨大。在14年抗战历程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参军人数居全国之首。四川还是后方稳定的重要基石,为抗战提供了关键的物资与经济支撑。

  回望烽火岁月,铁路专家与四川民众共同铸就了蜀道上的不朽丰碑。他们以筑路救国的信念,于绝境中开辟通途,这种报国之心成为矗立于历史之中的精神丰碑,激励后人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