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国
“抲小肉猪”,它的本义见词自明。“猪”,越地俗称“肉猪”,“肉”发音“nyo”(国际音标),幼小者即称“小肉猪”。过去乡人几乎每家养猪,年初抲小肉猪养,年终宰杀,又称年猪。这句俗言历史并不悠久,它特指代老师在自己家办班,搞有偿家教。
上世纪末,本人读到一篇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讲有一对年轻夫妇,妻子是小学老师,她叫了八九个学生来家搞有偿辅导,戏称“抲小猪”。后来这股风四处蔓延,刮到越地,土话称“抲小肉猪”。
有偿家教是教育界的不正之风,教育部门多次发文禁止,但在内卷的推动下,屡禁不止。有的由明转暗,狡兔三窟;有的事先串通,要小孩改叫老师为阿姨、叔叔,冒充亲戚帮忙的;有的要学生咬定是辅导家庭作业,只要有人一敲门立即把作业本拿出来,装得若有其事;还有叫家长坚称老师“不收费”,是为差生义务补课,乃张桂梅精神附体。生源怎么来?办法就是“抲”。能办班的多是任课老师或班主任,“抲”的办法是恐吓家长:成绩尚可的怕滑坡都在补课,你家小孩成绩差,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报了班,交了不菲的钱,便改了腔调,辅之考试泄题、阅卷放水等伎俩,成绩上升“立竿见影”。
“抲小肉猪”与“杀猪盘”虽都属“宰猪”系列,但“杀猪盘”侵害的多是贪色、贪非分之财的成年人,而“抲小肉猪”欺罔的是弱势的少儿,属变相的以权谋利,这类“园丁”,当全民共谴之。
“攮(nǎng)”,这个俗言一书写,有点艰涩了。其音可用“难字读半边”的原则,读“囊”为是。乡人口中,这字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推来攮去”,例如父母埋怨儿女:“要他们做些事,大懒差小懒,小懒差微懒,推来攮去。”上司发牢骚:“下面这帮人,有事情推来攮去,分年终奖却争得像乌眼鸡。”
《说文》:“攮,推也。”“攮”与“推”可组词,组成同义复词,它还可以组成叠词,如“推推攮攮”。“攮”,在俗言中可以单用。如,“伊攮我”,“老人被伊攮了一跤”。“攮”其实是推搡,一把抓住对方前襟,来回拉扯,一些吵架的高手常会使用这手,它不属于殴打,体弱个小的人会被“攮”得五脏六腑晃荡,有隐性的杀伤力。
小时候在老家亲见过一场“攮”的活生生的演绎。有一老妪,有两房媳妇,一日两妯娌上门,貌似吵架,大房揪住老人,边攮边干嚎:“你当婆婆要还我清白,我到底有没有多拿一只金戒指,你要给我说清爽!”小的接着也揪住老人,边攮边干嚎:“你做大人,不能有偏心,我戒指没分到,钞票要贴我!”两妯娌轮番上马。几次三番,病恹恹的老人经不起这等折磨,终于走了。
对“攮”,清《通俗常言疏证》中有一解释:“俗以与物辞物,而固与固辞者,谓之推推攮攮。”一方送礼,一方拒礼,推推攮攮,客气得近乎打架,这种另类的诠释民间常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用蛮力的“攮”日渐衰退,但遇事推诿、推来攮去不肯担当的比喻义“攮”还活在当下,有些还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