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钱清街道社工站联合打造的“越韵传薪火,乡音润童心”方言课堂,日前被当地媒体关注,尤其通过走进田间地头,让方言课堂更“接地气”。看似简单的语言教学,其实是一场唤醒文化认同、延续吴越文脉的生动实践,为破解当下青少年方言认知薄弱、使用频率低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绍兴方言,从来不是市井间随意的“土话”,而是镌刻着吴越文化基因的“活化石”。若方言渐渐消逝,这么多鲜活的文化场景便会失去灵魂,绍兴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打破“方言=土话”的片面认知,让青少年真正理解方言的文化分量,是传承工作的首要前提。柯桥这个方言课堂没有采用生硬的灌输式教学,而是邀请到了方言研究学者、本土文化专家和非遗传承人,还设计了“方言里的家乡故事”“我家的方言小秘密”等分享环节,鼓励孩子们分享祖辈口中的方言趣事,在轻松的交流中,原本陌生的方言渐渐变得亲切有趣。这种“知识讲解+文化体验+情感分享”的启蒙方式,成功点燃了青少年对乡音的好奇与热爱。
方言的生命力,永远藏在生活的烟火气里,脱离了具体场景的语言教学,不过是枯燥的词汇堆砌。将方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才能让青少年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方言的魅力。孩子们跟着当地老农学习方言,起初可能听得似懂非懂,却可以在模仿劳作的过程中,慢慢领会方言里的生活智慧。泥土的芬芳、劳作的汗水、长辈的乡音,三者交织在一起,让方言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的“活语言”。这样的方言课堂结束后,还可引导孩子们用方言写“田间日记”,组织“方言农耕分享会”,这样一来,方言传承便形成了“乡土实践—课堂分享—家庭延伸”的闭环,从单一的活动变成了持续的文化浸润。
事实上,田间地头的方言课堂,带给青少年的远不止几句地方话。在劳作中说方言,他们体会到的是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易;在自然中懂方言,他们感受到的是家乡土地的温度与活力。对绍兴而言,这样的课堂既是方言的传承,更是“水乡农耕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