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儿女”悄然兴起,里面蕴含着很多正能量,比如,社区的志愿者,高校的好学生,身边的热心人,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付出了很多,然而在老龄化趋势下,靠“临时儿女”来解决老年人的需求,显然远远不够,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于是,我们还是得去试着探寻一下,“临时儿女”热背后藏着的问题。
从晚报报道来看,“临时儿女”的两大功能是陪诊和陪聊。陪诊是不少老年人的刚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这种需求近二三十年其实一直都是有的,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陪聊属于精神养老的范畴,是近几年开始增多的新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这种需求的老年人,很多并非孤寡老人,他们有自己的子女、伴侣或其他亲人。那么问题出来了,在交通如此便利、通信工具也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需要陪聊?或者说为什么很多人周围并不缺亲人,却依然感到很孤独?笔者认为,蔡磊破冰驿站负责人段睿的一个解释很好,那就是无法共情。
“扫兴父母”“断亲”这些词上过几次热搜后,如今也暂时被冷落了,但这些词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其中亲人之间尤其是两代人之间无法共情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过年过节一家子虽然聚在一起吃饭,但很多时候有些亲人之间依然说不上几句话。有些年轻人在聚餐时只顾自己玩手机,甚至有新闻报道说有长者一怒之下摔了晚辈的手机。其实手机只是替罪羊,至少不是本质问题,根子上还是一个无法共情的问题。那么无法共情是如何造成的?这里固然有社会发展迅速、生活用品技术迭代加快等客观原因,但主观方面造成的原因同样不可忽视,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往往需要“双向奔赴”,比如要互相增进了解、建立“连接”,而不能固执己见;老年人不要回避年轻人高频接触的新事物,年轻人也要及时教会老年人使用新事物。
举例来说,现在为何有的老年人短视频玩得很溜,而有的老年人却视其为洪水猛兽,不是后者的基本能力不行,而是没有人让后者及时了解短视频的制作、功能等知识,而这些打基础的事情,即便工作忙碌甚至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也是完全能胜任的。而“临时儿女”在与老年人交流时,也要多些“授人以渔”,不要仅仅停留在满足老年人陪聊的需求,而要找出老年人孤独的原因,让更多老年人能与亲人,尤其是与年轻人共情,与新事物“接轨”,用“内功”让自己走出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