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那时的小人书摊

日期:10-03
字号:
版面:第08版:人文周刊·老绍兴       上一篇    下一篇

  姜浙宁

  西游师徒西天取经,三国豪杰逐鹿中原,水浒好汉除暴安良,红楼情缘缠绵悱恻……在连环画铺就的少年路上,我的梦色彩斑斓。

  当年,小人书(即连环画)摊遍布古城绍兴的街头巷尾。小人书列队站在靠墙木架上,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笑脸对谁都是诱惑。为使租客一目了然,有的摊主撕下封面,标上号码贴在靠墙而挂的大纸板上。墙上“开花”,吸引力更大。摊主有的“门槛”很精。东街一家书摊,老板眼光像雷达,“扫描”到租客交换着看,或两人同看一本,就狠咳一声,以示警告。三五分钱对我们是闲钱,对老板却是饭钱。也有好说话的摊主,看到小顾客“暗度陈仓”,摊主最多轻轻地说一声:“侬弄勿来咯!”书摊分“固定”和“流动”两种。固定书摊大多陈设简单,能省则省,排门板搁砖头上就是供租书者歇息的凳子,即使是光线不好的阴天摊主也舍不得点灯;本小利薄,省一分是一分。流动书摊活动在车站的候客室、影剧院门口及其他人流密集处。书箱木架等家当全在一架手推车上。

  寒暑假是这行的旺季,但也要看老天是否照应,碰着寒潮来袭,手指僵得木木的,脚趾冻得麻麻的,给白看都叫不来人。三伏天屋内闷热难熬,情绪都化成汗水,谁有闲心租书看?此时流动摊位显出了其特有的优越,冬天置身阳光暖洋洋的南墙下,夏日驻扎在凉风习习的树荫里,总有租客闲坐在小人书摊旁翻阅。

  那时文化产品很少,小人书摊自然深受大众喜爱。租客主流是到处“吮吸”知识的少年;也有为平淡的精神生活找点“佐料”的青年;以及目力尚健,在画册中找寻旧时梦想的老人。一边是历史名著现代经典;一边是渴望坐上文学的翅膀遨游古今,却没能力或没条件阅读书籍的平头百姓,时代把融合两边的使命交给了连环画。于是从髫发少年,到鬓霜老者,都能从画册中见识历史的精彩,感受英雄的气魄,领略时代的风采。

  小人书的背后是大制作。自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末,全国累计出版连环画4万多种,达40亿册。其繁荣的背后活跃着大批辛勤的创作者。其中有几位名家是我特别喜爱的:笔墨雄健豪放、擅长画古装人物的戴敦邦;线条简洁流畅、擅长画倩女美妇的钱笑呆;画面飘逸灵动、场景构思精巧的陈光镒;将白描提升到登峰造极的赵宏本等。显示了连环画创作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然而,市场不由艺术说了算。上世纪80年代,文化格局大变幻时代开启,文娱事业蓬勃发展,电视机进入寻常家庭,百姓有了更多的视觉娱乐选择。而不少经营书摊的街面房改换门庭,或出租或开店。“无可奈何花落去”,连环画终究成为记忆中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