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贴牌” 王有肉 画
民宿认证要跳出“基础合规”的局限,将“特色属性”纳入其中,有利于避免做表面文章;基于“真实属性”,有利于搭建起民宿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而突出“动态属性”,则有利于民宿可持续发展,确保其认证过后品质不滑坡。
在民宿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品质竞争”的关键转型期,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第三方认证机构,邀请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亲身体验认证全流程,这一创新举措为破解行业痛点提供了新思路。
过去,一些民宿依赖“自卖自夸”的宣传模式,线上精美图片与线下实际体验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今,单纯的自我宣传已难以赢得消费者信任,民宿认证体验则成为连接供需两端的重要纽带。但优质的民宿认证体验绝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化审核,只有牢牢抓住“三个属性”,才能为消费者筑牢权益保障。
当下,许多民宿在装修风格、服务内容上高度相似,最终只能通过压低价格争夺客源。为改变这一现状,柯桥区民宿认证体验跳出了“基础合规”的局限,将“特色属性”纳入其中。以“非遗文化民宿”为例,柯桥区的认证体验不仅关注是否摆放了非遗摆件,更是深入核查民宿是否真正将非遗文化融入经营环节,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传播机制。这种细分领域的特色认证体验,既能让民宿的定位更加清晰,吸引到真正契合需求的精准客群,也能避免行业内无序的低价竞争,推动民宿向高品质方向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民宿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一旦发现名不副实,不仅会影响出行体验,还可能引发消费纠纷。邀请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参与认证体验,在“专业第三方”替消费者提前“踩点”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凭借履职经验,深入了解认证工作的实操细节,收集民宿合规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诉求,为后续出台更贴合行业实际的扶持政策、监管措施提供一线参考。而消费者代表则能以普通住客的视角,亲身体验评估认证等级的“含金量”。这种基于“真实属性”的认证体验,不仅搭建起了民宿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也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切实的保障。
一直以来,民宿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存在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民宿为了获取更高的认证等级,在审核前“突击整改”,一旦通过认证便放松要求,导致品质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认证体验不能“一次了之”,而应构建“体验—反馈—整改—再认证”的闭环,突出“动态属性”。一方面,认证机构可以建立定期抽查机制,定期邀请此前参与体验的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对已认证民宿进行抽查。另一方面,可搭建线上反馈平台,鼓励消费者提出评价意见,对负面评价较多的民宿进行重点复查。通过这种动态化的认证管理,既能让合规经营的民宿始终保持高品质服务,也能及时将不符合标准的民宿排除在外,形成行业的良性竞争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