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晚报

“古运”载新韵,今颜胜旧颜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水上夜游。

  游客在黄酒小镇的商店品味酒香。

  记者 魏建东 见习记者 吕逸航 文 记者 梁永锋 摄

  烟雨江南,运河如练,蜿蜒于会稽山麓的浙东运河,见证过“鉴湖八百里,舟楫往来频”的繁华盛景。作为中国大运河全线通航的重要河段,这条黄金水道曾因岁月侵蚀与发展变迁面临生态考验,也曾因航道运力不再而日渐式微。如今,浙东运河正以“水脉”为轴,奏响两岸产业升级、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新乐章。近日,全媒体新闻采访团来到运河畔,感受运河人水和谐的新风貌。

  生态“好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见证了绍兴水城的繁华,也曾因水生态恶化面临威胁。近年来,绍兴通过多元共治,让这条千年水道重焕生机。

  越城区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运河不仅塑造了城市的空间格局,更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浙东运河流域受上游输入型污染、本地居民用水直排等影响,一度出现水质变差、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一时间古运河风貌难觅,附近水域亟待一场系统性的“重生”。

  “生态治水的重点是重构水生态环境。”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治理并非一步到位,而需要长期坚持。为了重构运河水域生态,自2021年开始,绍兴市以“净水型水生态修复”技术为主,在越城区蜻蜓池、迪荡湖等水域试点成功,随即治理范围扩大到全市34个水域,每季度不定期种植水生植物,探索“水下森林”式自净型水生态系统。

  启动水生态修复工作以后,越城区完成水生态治理项目68个,修复面积超过1.2万亩,全区37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连续3年保持100%。此后的夏天,绿藻泛滥的情况减少,越城区环城河内部分水道清澈见底。“绍兴不负水乡之名!”在越城区府山街道环山河段,两名来自河南信阳的游客在桥上打卡拍照,直称不虚此行。

  今年治水功夫再升级,依托“浙水美丽(河长在线)”平台,越城区打造全国首个无人机自动巡河场景应用“AI河长”,让河道巡查从“脚步丈量河道”,升级为AI精准识图的“科技纵队”。“AI河长”巡河项目可每月减少越城区基层河长人工巡河2280余人次。

  古老运河如环城玉带,穿城而过,这片曾被南宋王十朋描绘为“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的繁华水域,如今通过生态治理,续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共富“活水”

  “请注意脚下安全,依次上船。”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运河码头上,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鱼贯步入船舱内。今年5月,“越水长游”水上黄金游线先行段开通,依托浙东运河的历史底蕴,它以运河为脉,构建了“日游+夜游”的立体体验。

  白天的水上巴士,让市民和游客体验绍兴的水城格局与黄酒文化;夜晚的漂流剧场,则以水秀、船秀、光影秀等形式,将文化活化呈现。“游客既可以去黄酒小镇品味水韵酒香,也可以乘船体验水上互动式漂流剧场。”相关负责人胡雪薇介绍,自游线开通以来,每天要发船八九个航班,每船能载客40余人,广受市民与游客好评。

  “陆游和唐琬爱情故事的水上舞蹈演绎,着实把我感动了,我用手机拍了好久,一秒都不想错过。”来自新昌的游客吴力卓在游船上兴奋地和记者说,朦胧唯美的爱情故事,搭配水雾光影与演员的舞蹈,恰到好处地将故事融入江南烟雨中。

  水上夜游带动了沿河新的商机。航线终点黄酒小镇设有商店,游客在饱览精彩的表演后,还能上岸体验黄酒的滋味。店家推出各类文创产品,多种口味的“旅行装”黄酒吸引眼球。“水上游线开通以来,晚上到我们黄酒小镇的游客增加了不少,这款20年陈的黄酒,我们已经卖断货好几次了。”黄酒小镇一商店的营业员姚兰娟说。

  在越城黄酒产业促进会专营店内,记者看到各类造型精美的黄酒,有些瓶身大小仅盈盈一握,方便游客随身携带,既方便独饮,也适合送礼。“这和我在东北喝的酒很不一样,刚买了两箱,打算带回去给朋友尝尝。”来自黑龙江的游客徐志强说。

  浙东运河在时光中缓缓流淌,一条条小小的航船从古摇摆至今,承载着文商旅融合的契机,让“黄金水道”再次赋予新的共富使命。

  文化“源水”

  坐落于越城区云集路的浙东运河博物馆,以黑白灰三色勾勒江南水墨意境,入口处鱼鳞状水波纹装饰如运河潮起,隐喻着这条千年水脉的生生不息。馆内五大展区如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将2500年的运河史诗娓娓道来。

  “大运河是活态的遗产,保护它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活’在当下。”浙东运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内古运河“活态传承”功能尤为突出,作为浙东运河文化园的核心,其9000多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通过文物、沙盘、影像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运河水利智慧、人文底蕴与生态价值,成为公众理解运河遗产价值的“第一课堂”。自2023年9月开馆以来,浙东运河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92万人次。

  “如果不是来博物馆,我还不知道原来斗门三江闸、柯桥古纤道、鉴湖以及越城环城河居然‘同出一源’。”带孩子来博物馆打卡的市民蔡彬彬告诉记者,浙东运河博物馆以最明了的方式,让她将从小耳熟能详的地标串联了起来,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自《绍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方案》实施以来,古运河沿线各区、县(市)通过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出台一系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越城区开发“运河遗产保护”“链上运河骑行”等主题研学课程100余套,串联黄酒小镇、浙东运河博物馆等30余条运河主题研学线路,并以运河为纽带打造“1+3+X”水上黄金游线,以“文气”聚“人气”,促进运河人文与城市经济共融新形态。

  浙东运河生生不息,因为它从未停止流动。古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增添了其流向未来的可能。正是在这种历史纵深、文化温度、科技张力与社会参与的交织中,“生生不息”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可触、可续的文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