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曾有过一只七石大水缸。据母亲说,它的年龄比我大好几倍,是从清朝时我太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它体积庞大,其形状为上粗下瘦圆柱形,平底广口,缸口与缸底截面都呈圆形,整缸高近一米,口径约一米五六,缸壁外沿像抛物线那样,自上而下慢慢收敛。由于它身材魁梧,放在家里的任何地方都很显眼。
从我懂事起,家里把七石缸一直当作贮水缸用,那年月还无自来水设施,我家吃用的水必须由它盛放,其来源有河水、天落水(雨水)等。因为常用,缸体釉面润滑光亮。七石缸与我们一家人同生共处,相与为伍。
上世纪60年代我还小时,每当口渴,我总爱搬个凳子,放在缸边,爬上去,趴在缸沿,掀开木盖子,头伸进缸里,看到缸里的水,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上缓缓飘移的云彩。有时,拿着勺舀缸里的水,喝上一口,一股清甜顺喉流入心田。母亲看见,总要骂上一句:“侬个小句(鬼),当心跌进缸里头去,变成团煞句(落水鬼)来。”我总是急忙跳下凳子。下雨时,我喜欢站在堂前,呆呆地看着淅淅沥沥的雨丝从屋檐上下来,流到屋檐下方的毛竹水管里,顺着竹水漏汇入七石缸。我静静地听着“滴答、滴答”的雨水声,享受特有的美妙音乐。
多少年来,我对用来贮存水的大缸为什么叫七石缸,一直疑惑不解。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晚上坐在院子里乘凉,我忍不住向母亲讨教,这才知道,以前祖上也用它来贮米。米的容量单位叫“石”。当时十斗米为一石,一石米大概有100斤,这缸能装下700多斤米,故称七石缸。江南地区湿气重,陶缸不透气,米容易闷坏、发霉、生虫,后来大都用其来贮水,但七石缸的称呼就一直叫到今朝。
随着时代的变迁,1987年,家里的七石缸因安装自来水而停用;再20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全村拆迁,七石缸无奈被弃,成为永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