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夏天,我收到了绍兴市第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绍兴一中当时是浙江省18所重点中学之一,鲜红的印章在粗黄的纸上显得格外庄重。我把通知书捧在手里,反反复复地看,心里是既喜且忧。
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着烟,半晌不语。烟圈一个接一个地吐出来,散了,又吐出来新的。
“高中念完,未必就能上大学。”父亲终于开口了,声音闷闷的,“家里这般光景,你也是晓得的。”
我晓得。祖母的药钱,妹妹的学费,还有那总是补了又补的屋顶。家中仅有的几块钱,是每年养两头猪卖掉,要用来买粮食的。
我将这事告诉了我的英语老师吴青阳。吴老师原是北京一所大学的俄语讲师,因故回乡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安排到初中教英语。那时,他自费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定时收听英语节目,一边自学一边教我们,他常在课后给我开小灶。听说我考上一中时,他比谁都高兴,拍着我的肩说:“将来你要做大事的。”
第二天,吴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宿舍。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书籍堆得满满当当。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塞到我手里。
“这里有10块钱,”他说,“先凑一部分学费。”
我愣在那里,不敢接。10块钱,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工资。
吴老师不由分说地将信封按在我掌心,接着又从床头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一件半新的衬衫和一条长裤。
“这些我穿着有些小了,”他说,“你正合适。”
那件衬衫是的确良材质,领子挺括;长裤的裤线笔直,只有膝盖处有些微小的磨损。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他最好的一套衣服。
回到家,我把吴老师的话转述了一番,又把东西给父亲看了。父亲摸着那质地良好的衬衫,久久不语。最终,他叹了口气:“遇上这样的老师,是你的福气。去吧。吴老师是你一生的贵人,你可不能忘记!”
高二那年秋日,一位下届的校友找到我,递来一个信封:“吴老师让我带给你的。”里面是崭新的10元钱。没有附言,但我知道他的心意。
高三冲刺阶段,又一个信封经由学弟之手传来,还是10元。这次多了一张字条:“专心备考,勿为俗务所扰。”
我后来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也当了老师。现在,在我的柜子里,也有很多西装,但衣柜深处,始终挂着那件领口已经磨损的的确良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