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米制图
“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显得更脆弱?”“父母为何如此看重成绩?”9月20日,由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联合主办的“幸福越课堂·绍心大讲堂”第八期,在绍兴市文化馆迎来一场干货满满的亲子教育分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以“后喻时代,做智慧父母”为题,直面绍兴家长最关心的家庭教育疑难点,用鲜活案例拆解时代变化下的养娃痛点,引发在场家长共鸣与反思。
微解读
理解现在孩子有多难
“你不要觉得今天的孩子吃好喝好,什么都有,其实他们的人生脚本要比你想象的难多了。”沈奕斐说。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难?她认为一是因为生活富裕后,孩子们的成长目标从老一辈人的“活下去,活得好”变成了“活得有意思,有意义”,而对意义的寻找是更难的,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二是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迎来一个个体化时代,不确定性增加,父辈“读好书,找个好工作”之类的话语体系可能已不再适用。
沈奕斐认为,父母必须认识到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后喻时代的到来和AI发展对教育的挑战。正如众多学者所言,中国正在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出现了文化反哺,这样的现象已从某个专业领域扩散到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器物文明等日常生活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不适用,西方的家庭教育方法不管用,父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从孩子身上理解新时代的逻辑,直面家长的权威性与年轻人的主体性的矛盾,既定规划路线的发展与多元化趋势的矛盾。
微分析
孩子的动力是如何被破坏的?
解读完时代变化和现在孩子的特点,沈奕斐接着给家长们剖析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显得更脆弱”,她认为是“密集母职”和传统的“纠错教育”破坏了孩子们的生存动力。
所谓“密集母职”是指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与孩子荣辱与共,认为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而当父母将全部精力与自我价值都捆绑在孩子身上,这份爱可能变得沉重,甚至转化为无形的控制。“我们的研究发现‘密集母职’不仅仅会造成孩子的问题,也会让照顾者陷入精神疾病。20世纪90年代美国‘密集母职’盛行时,成年人的精神疾病比例,尤其是焦躁症快速上升。”沈奕斐在讲座中说。
沈奕斐还以生动的假设揭示了“纠错教育”的危害:如瓦特看到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妈妈立刻警告,“离烧水壶远点,小心烫死你”;阿基米德在浴缸里躺下思考浮力原理,妈妈却抱怨,“洗个澡也磨蹭,还把水弄得到处都是”;达·芬奇画了几天鸡蛋,妈妈直接质问,“整天画这几个破蛋,能有什么出息”……“在无处不在的‘纠错教育’中,即便天才投胎到你家也没有用!”她认为,在“纠错教育”中,孩子的学习动力机制无法建立起来,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非要在家长的指导下才行。
微建议
爱需要学习,幸福需要练习
“这一代孩子,始终在探索3个核心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为世界带来什么价值?’可‘纠错教育’却在不断向他们传递否定信号:‘你什么都不是,你做什么都不好,你根本无法为世界创造价值。’”沈奕斐指出,在这种否定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看似当下可能“听话”,但家庭教育埋下的问题往往会在青春期集中爆发,表现为各类身心困扰,成为难以挽回的“延后代价”。
如何才能避免家庭教育问题的“延后爆发”?沈奕斐给出了明确方向:家长既要妥善应对家庭关系中的三大核心挑战——“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攀比焦虑、作业引发的亲子对抗、手机与游戏引发的管控矛盾,更要主动审视自身的“时代性局限”。
“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她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家长的深层心态,“本质上是‘现代性焦虑’在作祟。”人类的安全感天生依赖“确定性”,比如知道按某种方式努力就能获得确定结果,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这种对“不确定”的恐惧,让很多家长不自觉地把“成绩”当成了对抗焦虑的“救命稻草”,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成长需求。
沈奕斐指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着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但两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学校教育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抓住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就是做好情感支持,人格培养并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要求父母做好角色变化,从权威者变成支持者,多用正面标签,给孩子提供成就感,塑造其归属感;和孩子积极沟通,创造美好的情绪体验,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用游戏化的方式,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提升快乐能量等等。她还强调,情感支持的质量不取决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互动中是否传递了真诚的接纳与信任。
名词解释
“后喻文化”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提出的概念,与以长辈为知识权威的“前喻文化”和强调同辈学习的“并喻文化”共同构成人类文化传递的3种模式,核心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形态,也被称为“青年文化”。
简单来说,它打破了传统“长辈教、晚辈学”的单向文化传递逻辑,形成了“晚辈带、长辈跟”的双向甚至反向学习关系,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