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道头,是旧时江南水乡的标配,也是乡亲们日常打理生活的一大平台。
踏道头大致分为三种,即单面踏道、双面踏道和马面踏道。双面踏道和单面踏道是寻常人家的公用埠头;马面踏道是大户人家的私产。
踏道头既要承载人们的汲水、洗菜、淘米、洗衣等之用,还要负起乡村物品运输过程中装卸的重任,乡亲们称之“上岸落舱”。当时水乡江南的物品运输大都依靠船只,往往在河埠头“上岸落舱”,此时稍有不慎就有后患。记得那年年边堂叔出售一只大肥猪,一清早众人将猪抬到踏道头准备装船,不料一不小心这只猪落入河里,经过一番努力,才把已半死不活的猪从冰冷的河里捞起来。
当年,人们对踏道头的安全除防范少年儿童落水外,最看重的是婚嫁时迎新队伍“上岸落舱”的平安。事先不仅要将这踏道头整得干干净净、花枝招展,还要对踏道头左右、上下的安全进行反复查验,以便花桥船一靠岸便可顺利实施开脸、换鞋、传袋等多个“节目”。
小时候奶奶曾多次告诫说,踏道头小孩是不能擅自去的。可我们偏喜欢去那里嬉闹。春天,会在踏道头钓鱼、钓虾;夏天,在踏道头下水游泳。眼见会游泳的在河里翻腾了,不会游泳的会死死抓着一只大木盆在河里漂浮,双脚扑打、水花飞溅。寒冬时节,河里积有厚厚的冰块,我们会溜到踏道头踩冰,将河边的冰块捞上来,串上一根绳子权作小锣击打。
老家前面河边有个老踏道头,是由几块不成料坯的石板搭成,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让人一看就觉得已是一种“权衡”品,可它却承受着十多户人家的出埠洗涤和劳作。那年夏天,我回队劳作,看到这踏道头一副破败相,踩得不小心人会掉进河里闯大祸,决定来一番整修。我约了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划上船只去外面大河滩,捞取石块前来补修,正在施工时,一位年长邻居见了,慷概解囊,请了一位石匠师傅对新安装的石块作了一番“精加工”。
这座踏道变得平整又开阔,成了许多村民的向往之处。不久,我们几个小年轻看到踏道美则美矣,但一年到头暴露于光天之下,夏天前来洗涤的人会在阳光下暴晒。所以第二年春天,我们又想办法搞来一株楝树苗种在踏道的岸头。三年后这株楝树亭亭如盖,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踏道头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随着自来水的普及、洗衣机的使用,人们的日常洗涤基本不用出家门,踏道头渐成摆设,有的村甚至将踏道头拆个精光。踏道头离我们远去了,那些温馨的往事和快乐的岁月,只能留在记忆里了。